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63791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需要 目标 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

2、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3、,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追求着崇高的境界,时刻有一种超越的目标。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创新素质、开发创新潜能。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开始

4、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以获奖的级别和多少来证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这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激励行为,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则是针对全体学生,针对整个教育过程提出的。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层面来考虑问题,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诸多环节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意识、能力等创新品质。我们不能将人的本质属性与人所从事工作的类型进行概念的混淆,将高校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教育与培养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对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直接影响我国,特别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5、加速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迫使我国加快产业优化、改造与升级的步伐。新形式下国家不仅需要高级的技术型应用人才,还亟需大批能主动钻研革新、善于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显然,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完全适应。培养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责无旁贷。学校除了进行一般的专业训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与今后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 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也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又一大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的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以社会和人的

6、双重需求为依据,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对于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既希望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更希望自己在大学里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特别是诸多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会来说,需要的是体力、智力、情感和伦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种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素质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特长的发展。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上,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教育观念陈旧,认识模糊 对培养目标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有些含糊,对人才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存在着这样几种趋势:1、有的过分注重在知识体系上做文章,向本科看齐,面面俱到,办成本科的压缩型,或将原有的课

7、程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弄成几个模块,而实际上在知识体系上并无创新。2、有的过分注重专业技能,把专业面搞得很窄,对于学生应掌握的必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应对今后职业变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不太注重,传统知识与高新技术新知识结合不好,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应对能力差。3、有的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开课方式,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开设一、两门选修课程或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4、人才质量观落后,教学质量的判标准陈旧,考试方法单一,不科学。(二)实践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陈旧,教学质量不高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共同做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只是在教学时间上得到保证,收效并不理想。实验硬件环境差,

8、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教学目标、要求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形式落后等因素也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高专发展不相适应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专教育飞速发展,而承担高职教育的主体是通过“三改一补”建立起来的高职高专院校,许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规模发展。一部分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特色名不符实等。(四)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技术不够 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认知对象,使教学过程成为人机对话和教师指导的培训过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有利于

9、改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都停留在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简单的结合上,只是教师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形成新的“满堂灌” ,没有体现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没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狭窄,社会、企事业单位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其次,应用型人才大多来源于高职高专,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很少,研究生层次尚未涉及。再者,对于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定位上来看,他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力,许多教育教学改革也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要的研究目标。基于这几点问题,我们可以从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

10、题:(一)人才观要更新。由于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和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 ,教育的“人文性”越来越被忘却、漠视和掩盖了,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科学与人文发展不协调且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进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当代社会需要相比有许多不适应。一是过窄的专业知识使大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择业能力受到局限;二是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大学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足,这就是阻碍中国高等教育本质性进步的深层原因。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系统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全面、优良的素质,可以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和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内涵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大学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更

11、新人才观念,从培养对口式专才转变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上来,不仅要加强人文修养,优化学科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提高职业技能” ,而且要“学习自主、学识融通、学科整合” ,更要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同时辅之以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导师制、教与学双向选择制、淘汰制等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主动发展和形成多样化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广阔的空间,以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专业学科、实践技能为框架全面构建人才培养工程。(二)教育模式要创新。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育人才。大学教育必须冲破传统教育模式,采取全新的措施培养学生。然而,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只注重科学的功利价值,而忽视科学进步的批判精

12、神,使大多学生习得了盲从、惰性,再加上教育中的“过度保护” ,学生的批判、怀疑精神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反而被销蚀得越来越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已被认识的科学真理,而且应启发和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并扩展其理论视野和社会判断力。在教育模式上,要改变学校教育中传统的“三中心”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及其被动型、依赖型、重复型的教育模式,而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统领教学;以综合型大学的视野来引导教学;以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品位来提升教学;以创新教育的要求来改革教学,使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并不断的去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创造新的方法,

13、积累新的知识。要德业双修重在德;学行并举重在行;文理交融重在融,使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成为具有博大的责任心、脱俗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气质的现代化人才。(三)人才培养目标要更新 培养人才是大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大学教育的更高目的或者说事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兼具学科和艺术双重特点的教育手段, “创造”出不单纯受役于现存世界之规范,而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一代的一代“新人”而要培养这样的新人,必须在教育中融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学既是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教育机构,又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如何把当代大学生引向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而不是沉溺于贪得无厌的物欲享受和奢华糜烂的感官

14、刺激,则必须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共进,以及个人的生活实践和内心自省,才能使其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要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互动,使大学生在高水平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品格风范和创造基因,从而促进大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完善。还要经常开设人文讲座;组织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利用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文化的陶冶。从学习者自身来说,虽然在现实生产中行业、及岗位、岗位群对毕业生具备的能力要求无法统一,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基本应具备以

15、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知识的获取与再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指大脑对知识的吸收、加工、储存能力。现代社会,每天知识与信息成几何倍数增长,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在博大精深的学科领域里,能捕捉到多少有益的成分,这与一个人的知识获取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知识获取能力强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就快,知识面就宽,反之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就慢。知识再现能力指一个人面对实际的学习情景或工作情景对知识的回忆与表现能力。它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机械性的功能回忆,即面对新的学习情景或具体的工作情景,回忆起过去所学知识。第二个层面是简单的知识加工,即将所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加工,用于解决一般性学习问题或完成一般性工作任务。第三个层面是

16、知识创新层面,即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深度加工、重组,形成新知识,用于解决比较复杂的学习问题或实际问题,这是较高层次的再现形式。高级人才都应具备这种知识再现能力,只是层次不同而已。2创新与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由于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工作情景的动态变化性,专业人员面对一个复杂工作对象所发生的问题需要同时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处理。人们对知识的运用不是知识的堆砌和简单相加,而是要经过逻辑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个体知识的逻辑组合,即对知识的加工、重组。另一个层面是解决同一工程问题的人才群体的知识的有机组合,这两个层面都是知识的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进入社会自主创业是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创业成效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创业能力,即创业者对市场敏锐反应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学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3. 协同能力协同能力表现为人与人合作的能力,现实中的工作客体往往比较复杂,被人们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