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633455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3.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绪论经络腧穴总论教材课程(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 灸 学,南京医科大学 针灸学教研室,第一章 绪 论,针灸发展简史,绪论 - 针灸学的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与临床治疗等。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针Acupuncture,针灸的起源与变迁,新石器时代:“砭(bin)石”-针法的萌芽阶段。,旧石器时代:距今400多万年前,粗糙的尖状器,刮削器.,旧石器:出土于非洲埃塞俄比亚,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

2、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战国时期, 玉戈,与砭石同一墓葬出土,工艺精湛.,战国时期: 扁鹊针:针体直径约3毫米,长约13厘米,针头粗钝,针尾铸成喜鹊形象,工艺精美。,各种针具,灸的起源与变迁,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灸Moxibustion,各种灸法,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陽明脈:于骭骨外廉,循骭而上,穿臏,出魚股

3、,穿,穿頰,廉,環。是動則病:洒洒病寒,喜龍,數欠,顏木音則惕然驚,心惕,欲獨閉戶牖而處,則欲衣骭厥,是陽明脈主治。其所產病:顏痛,鼻鼽,頷心與脅痛,腹外腫,腸痛,膝跳,跗,十。,伟大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4、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5、战国时期伟大医家-扁鹊,医术高超,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医疗道德思想,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

6、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德。,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81条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349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

7、病的治疗予以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医学教学模型的先河宋代,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用三年时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学与观赏使用。,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项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宋代医学针灸铜人的出现就是铁的佐证。,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

8、和压痛点取穴。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穴”。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经络腧穴的理论。,针灸发展的昌盛时期明朝,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并有大量个人经验,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针灸专著,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针灸发展的低潮-清代,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道光皇帝禁止太医院使用针灸.,针灸的衰落期- 1840年-民国,近代承淡安先生:中国

9、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传播者。,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针灸人才的培养。,光荣与耻辱-针麻,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毛主席语录:你们不要以为针灸是土东西。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各国都要用它。 (1955年) 在毛泽东的鼓励和支持下,朱琏著的新针灸学被译成数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

10、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召开。 1987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73年尼克松访华掀起“针灸热”。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人员达到20余万。 针灸医生

11、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第 二 章,经 络 总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掌握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体表循行、表里属络及交接规律。 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熟悉任脉与督脉的循行特点与生理功能。 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第一

12、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络者,网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上起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人体经穴(前面),人体经穴(后面),人体经穴(侧面),经络的基本概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针感的循经传导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相应部位的压痛、结节与皮疹、色泽的改变。 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的远治作用与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解剖、生理

13、知识的启发。 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互佐证与补充。,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别 经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十 二 经 脉,十二经脉的命名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十二经脉的命名和组成,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足 足阳明胃经 阴阳 十二经脉:足三阳经 足太阳膀胱经 脏腑 足

14、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足三阴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有固定的流注次序 循行走向有规律 交接传递有规律 体表分布有规律 与脏腑有属络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脏(阴经,里) 腑(阳经,表) 肺 大肠 脾 胃 心 小肠 肾 膀胱 心包 三焦 肝 胆,手足同名经,手足同名经,手足同名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胸内手; 手之三阳,手外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 足之三阴,足内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一、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交接于四肢末端,上肢为阴经交阳经,下肢为阳经交阴经。 二、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均为手经交足经。 三、异

15、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腹部,均为手经交足经。,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十二经脉的循行,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凡属六腑的经脉的称为“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厥阴经分布于巅顶部。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膊部;手三阴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太阴经在前缘,厥阴经居中线,少阴经在后缘。阳经分布 在四肢的外侧面,阳明经在前缘,少阳经在中线,太阳经在后缘。,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腑为经络的根本,经络为脏腑的标线。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与腑表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