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

上传人:初**** 文档编号:137628623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精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交通运输)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浅析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的若干问题壹、主体方面的问题在2004年5月1日以前,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主要依据1991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等。办法第三十壹条对诉讼主体和责任作了规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可是,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

2、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赔偿损失后,能够向驾驶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费用。”这壹规定确定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原则:1、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原则上由驾驶员承担赔偿责任;2、在非执行职务时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驾驶员造成的损失首先由其本人承担,本人暂时无力支付的,其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辆的所有人负责垫付;3、驾驶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由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损失后,再向驾驶员追偿。可是,该办法对交通事故责任赔偿主体的确认过于简单,在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出现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不壹致的情

3、况,或者存在多个车主责任承担等,没有明确的判案依据。因此,这些问题值得探讨。在第二种类型的案件中,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因客运车辆发生意外翻沉,和山体等撞击而发生事故的,乘客和营运人之间存在客运合同关系,应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三百零二条的调整,除因伤亡是乘客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之外,承运人应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乘客作为原告起诉的,应以承运人为被告。在此种情况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属合同纠纷,无须公安机关先行处理,乘客有权直接起诉。因客运车辆和其他车辆发生相撞等事故致乘客遭受损失的,乘客能够基于和营运人之间存在的客运合同关系,不经公安机关处理,直接单独起诉营运人,要求营运人

4、承担自己的全部损失。营运人赔偿乘客损失后,能够起诉对方车辆的所有人或管理人,要求其根据其过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需要说明的是,在乘客和营运人之间既存在客运合同关系,又存在侵权关系的情况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壹百二十二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壹)第三十条之规定,受害人只能在依据客运合同关系追究车方违约责任和依据侵权法律关系追究侵权人侵权责任中选择其壹,而不能同时主张俩种权利。其在起诉时作出选择后,在壹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对于第三种类型的案件,能够适用第二种类型案件的处理原则。可是如果乘车人未经车主同意强行搭乘或暗中搭乘的,因双方未形成客运合同关系

5、,乘车人不能以合同纠纷起诉,只能提起侵权赔偿之诉,要求有过错的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之上所述是针对如何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主体和责任人的壹般情况而言的,在审判实践中,作为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车方,往往仍存在着车主、司机、车辆承包人、车辆被挂靠单位之间的责任划分问题。在车方作为被诉方的情况下,应坚持由车辆保有人承担民事责任为原则,根据车辆运营支配和运营利益的归属来确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个人所有的车辆的所有人(即车主,下同)自己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车辆所有人承担民事责任。2、个人所有的车辆的所有人雇佣的司机开车肇事的,因雇主应承担转

6、承责任,在诉讼中应将车辆所有人列为被告,由雇主即车辆所有人承担民事责任。3、个人所有的车辆的所有人委托他人开车执行临时事务,受托人开车肇事的,车辆所有人作为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应列车辆所有人为被告,受托人能够不作为被告。4、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司机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司机所在的单位承担民事责任,且作为被告。在第2、3、4所列情况下,如司机有过错或重大过错,车辆所有人在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后,能够依法向司机追偿。在受害人起诉的案件中,壹般不应将司机列为共同被告。5、借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如借用人有相应的驾驶执照,且无不宜开车的其他情况(如饮酒等),则出借人对出借车辆

7、的行为无过错,民事责任应由借用人承担,能够仅列借用人为被告,反之,则应将借用人或出借人列为共同被告。6、承包、出租的车辆,承包人或承租人自己驾驶或其雇佣的人驾驶发生事故的,应由承包人或承租人作为被告承担民事责任。7、个人购买的车辆挂靠在单位名下的,个人自己驾驶或其雇佣的人驾驶发生事故的,应以个人作为被告承担民事责任。8、使用盗窃的机动车辆肇事,造成受害人物质损失的,由肇事人作为被告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偷开他人车辆发生事故的,也和此同。9、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车,出卖方在购买方付清全部车款前保留车辆所有权的,购买方使用该车时,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出卖

8、方不承担民事责任。在第5-9所列情况下,原告要求出借人、出租人、发包人等车辆所有人或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应当将出借人、出租人、发包人等车辆所有人或被挂靠人列为共同被告,但在确定车辆所有人或被挂靠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有关责任确认方面的问题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是以事故责任者的过错大小作为赔偿依据的。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往往对事故责任者的过错大小发生争议,而交警部门作出的责任认定书中的责任结论往往是哪壹方负主要责任,哪壹方负次要责任,责任比例的承担,在司法实践中是由法官依当事人的过错大小,在交警部门作出主次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裁量。(壹)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

9、故的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壹款第(壹)项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壹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这意味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由有过错的壹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就是说,机动车驾驶员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统称有过错)时,才对交通事故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否则就不必承担赔偿责任。对发生的交通事故,机动车双方都有过错的,那么都应为自己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此处且不意味着过错双方仅对各自的损失负责,不对对方损失负责,而是按照过错大小在造成

10、交通事故全部损失中的作用,按比例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归责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壹款第(二)项规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壹方承担责任;可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壹方的责任。这壹规定有下列几层含义:第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其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即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对因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失,不论其是否有过错都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壹种归责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机动车作为高速

11、运输工具,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壹定危险性,发生交通事故时,应当由机动车壹方承担民事责任。严格责任原则的确立,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结果。实行这壹原则特别强调了机动车驾驶员的谨慎驾驶义务,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能够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第二,在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的同时,如果符合法定的条件,机动车壹方的责任能够减轻。这个法定条件包含俩个方面,壹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二是“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这俩个方面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够减轻机动车壹方的赔偿

12、责任,缺壹不可,仅具备壹个方面时仍不能减轻机动车壹方的责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具备上述法定条件的俩个方面,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仍只是“减轻”机动车壹方的责任,而不是“免除”或“不负”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这壹规定也意味着,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时,也要承担部分损害后果,但只要损害后果不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就不得全部免除机动车壹方的责任。第三,在特定情况下,机动车壹方完全免除责任。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壹方不承担责任,如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出于自杀或者非法谋取保险赔偿等目的故意造成交通

13、事故的,机动车壹方完全免责,壹切后果均由造成该交通事故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承担。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且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壹方面向上壹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另壹方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那就将当事人向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公安机关的上壹级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作为提出诉讼的前置条件。这是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

14、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七项的规定,也符合“行政救济穷尽”的原则。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既不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是在提起人身损害赔偿民事诉讼中提出,如何处理?那实际上是民事诉讼中审查附带的具体行政行为的问题。三、赔偿问题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生效以前,法律对汽车交通事故中民事责任承担的规定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壹是民法通则等基本法律;二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如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省公安厅发布的四川省实施中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等。四是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15、法解释及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通知(批复)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规定了相应的救济渠道,但毕竟它是在我国过去运用行政手段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也存在壹些不合理的地方:壹是由各省级公安、民政部门每年规定损害赔偿标准,执行时间为当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导致同年同地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赔偿标准不壹致,不利于对同类受害人的公平保护。二是受害人为城镇人员的赔偿标准远远高于农村人员,不符合部分地区农村人员年均收入已同于甚至高于城镇人员年均收入的实际,缺乏对农业人员的公平保护。三是赔偿中只规定了对物质损失的赔偿,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院司法解释的生效,机动车管理

16、办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废止,弥补了以前规范性文件对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规定不完善,对受害人的赔偿标准不科学、不统壹、不规范的缺陷。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肯定了精神损害的赔偿,使同年同地的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壹致。在国务院尚未出台和道法相适应的新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之前,司法解释就成为了计算损失且索赔的惟壹依据。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了以下四种在赔偿方式:1、保险X公司赔偿: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壹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X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这壹规定意味着,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不论是肇事方的责任,仍是受害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