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627026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文的发展与沿革教学内容(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用文的 发展与沿革,制作人:邵艳佳,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规范和行政工作的日益严谨,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能否正确书写应用文关系到信息沟通的成败与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与新时期科学管理效能息息相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应用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就这一段时期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应用文的含义,香港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一书中说:“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凡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 台湾张仁青教授在应用文一书中说:“凡个人与个人之间,或机关团体与机关团体之间,或个人与机关团体之间,互相往来所

2、使用之特定形式之文字,而为社会大众所遵循、共同使用者,谓之应用文。”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私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产生条件,TEXT,文字的出现为文章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媒介。,生产劳动促进了人的思维发展和交际的增多,口耳相传已无法适应交流的需要,客观上呼唤一种文字符号系统的出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保证了一部分社会成员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对事物的表述呈现出连贯性和规则性。,书写工具的产生使文章具有物态化形态。,国家的产生,需要使用文书这一文字工具进行管理

3、。,类别,事务文书类,经济文书类,宣传文书类,礼仪文书类,会议文书类,司法文书类,科技文书类,通用公文类,应用文的起源,应用文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应用文大约起源于我国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200年)到“五帝”时代的晚期(公元前2100 年)大约经历1060年左右,距今至少有4500-5000年的历史。产生应用文的物质条件有两条:一是有应用文反映的内容公务活动和事务活动;二是有反映应用文内容的文字。据史料记载,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证明公元前 4800一前4300年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已有了原始文字。以绳记事时代是实物应用文,有了文字以后,以文记事就生了文字应用文,西安西郊花园村出土的

4、甲骨文比商代殷墟甲骨文早1200年,是约公元前26世纪的遗物,已将初具形式的应用文刻在兽骨上4500年前大约是“五帝” 时代。皇王大纪称伏羲氏、神农、黄帝、尧、舜为五帝。尚书 序中写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孔氏传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借以简书以记录政事。这个文献资料也说应用文起源于“ 五帝”时代。,起源时期应用文的内容主要是氏族公社的帝王或部落联盟首领的谈话记录、会议记实、命令、宣言、卦辞、卜辞等。尚书 尧典就有尧帝召集四岳会议商议治水的记录和尧帝让位的记录。五帝时代应用文没有一定的格式,一般是开头用“ 帝日”或“ 王

5、日” ,接着就是正文,内容简要,文字少,篇幅短,语言成熟,文字发展情况从花园村甲骨文看与殷墟甲骨文接近。五帝时代已有做应用文工作的职务了,据汉书古今人表记载,初选文字的仓颉就是轩辕黄帝的史官。舜帝时则设有“ 纳言” 的官职,尚书舜典记载: “帝日: 龙,朕聖谗殄说行,震惊朕师, 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肤命,惟允。”纳言,喉舌之官, 听下言纳于上, 受上言宣于下, 相当于现代的秘书。 1898年殷墟甲骨文出土后, 它证明应用文起源于商代中期。1986 年花园甲骨文的发现, 又进一步证明应用文的起源还应早1200年, 所以应用文起源于大约是“ 五帝”时代。,应用文体的发展趋势,一、应用文体发展速度缓

6、慢, 目前存在着“ 用旧瓶装新酒” 的局限性。“ 用旧瓶装新酒” 之方法不是完全不可取, 因为只有在续承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 而“用新瓶装新酒” 更能使应用文不断地推向前进, 随时地适应社会。 二、原有的应用文体已发生转变, 新应用文已相继产生, 应用文写作手段正不断地更新, 这是应用文发展的总趋势。,应用文的演变,我国应用文的演变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过程。奴隶社会时期的应用文在不断演变中已形成一定的程式和类型。2000多年前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应用文汇编,全书上起尧、舜,下到秦穆公,分为夏虞书、商书、周书, 它汇集了奴隶社会夏、商、周1300年间的主要应用文。文体种类主

7、要有典、漠、誓、浩、训、命等6种。公元前13世纪的殷墟甲骨文都是商代的应用文,除一部分记事外,大多是卜辞。商代已有“ 乍册”这一官职专门负责应用文的写作和保管工作。到春秋战国时应用文体又出现了盟约、诉讼及军事上檄文,诸侯之间的移文和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书。行文关系一般是上对下或下对上的笼统约定的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比较自由。,秦汉时期是我国应用文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从秦代起我国第一次由皇帝统一规定了应用文的文种:制、诰只有皇帝才可使用, “奏”只有臣下对皇帝称。各类应用文在格式上也均有规定, 这些成为我国封建应用文形成的标志。秦代加强了中央集权, 统一了汉字, 又发明了纸及大肆焚书, 对应用文的发

8、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到了汉代应用文又有了较大的发展。皇帝的下行文有制书、诏书、策书、戒书4种, 臣属给皇帝的上行文也有章、奏、表、驳议4种。秦汉时期的史记汇集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3000年间的主要应用文摘要汇编。梁朝昭明文选60卷, 汇集了应用文名篇80篇。南朝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应用文理论的总汇, 精辟地论述了20多种文体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唐宋时期应用文是我国封建应用文比较完备的时期。根据政权的需要, 应用文被列为国家科举考试主要科目之一。唐朝把应用文明确地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种。上行文有表、状、笺、启、辞、牒;平行文有关、移、刺下行文有制、刺、册、令、教、符。宋代应用文又有发展,

9、 皇帝的下行文有册、制、刺、浩命、诏书、御札、敕牓七种;上行文有剳子、状、书、表、封事、笏记;平行文有关、移、刺、咨。唐宋时期对应用文的格式作了严格的规定, 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 有一文一事的制度, 公文用纸的制度, 公文折叠的制度, 公文拟制与誊写制度,公文贴黄制度, 公文编号制度等。 元代除此之外在文书和档案分工上更明确。这一时期的应用文汇编有唐文粹100卷, 宋文卷150卷, 文章正宗44卷, 元文类70卷。,明清时期应用文是我国封建应用文由稳定发展到没落的时期。应用文的名目空前繁芜,文种又增加了很多。下行文有诏、诰、制、刺、册、谕、书、符、令、檄;上行文有题、奏、表、启、章、书状、文册

10、、揭、制对、露布、译、事本;平行文有咨、关、牒。清代文种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康熙年间因告密而发展起来的奏折,成了给皇帝的上行文主要文种。其它许多文种有的衰退,有的废止。明清应用文集古代应用文之大成,主要有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的古文辞类纂等。,封建时代各种应用文都打上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烙印,皇帝至高无上,尊君抑臣,等级森严; 应用文格式陈腐,文风古板,堆砌颂美之词,堆砌头衔,称谓臃肿膨胀,大量延用虚浮套语,语言晦涩陈古。应用文机构庞杂,各衙门书吏人庸猥,夹私诬罔,贿赂行文,舞文弄墨,侵欺钱粮,甚至盗改文书档案文件等。诸多封建痼疾,说明封建应用文已经到了衰亡阶段。,应用文的改革,

11、从1851年到现在, 中国人民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应用文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太平天国应用文, 下行文总称诏旨, 上行文统称本章, 平行文统称照会, 简化了公文格式, 树立了朴实明晓的文风。文书汇集有汇编天命诏旨书诏等。但天国应用文也还沿用和保留了封建应用文的基本东西, 只是应用文改革的开端和尝试。 辛亥革命后,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权, 公布了公文程式令, 规定了9种文种,划一了程式, 确定了官民称谓, 制定了办文制度, 规定了公元纪年。但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3个月, 1915年复辟帝制, 重新复活了封建公文。,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在南京建立了国民党

12、政府。为维护其统治, 于1928年11月公布了公文程式条例, 规定文种有令、训令、指令、布告、任命状、呈、咨、公函、批。正文结构要求“先叙事由, 次而叙案, 复次申诉, 最后结论” 。 1938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发了公文改良办法, 要求公文应尽量用代电, 要文字简明, 分段及用标点等。 1947年又组织文书处理竞赛。但历次改革要求, 没有得到完全实施, 公文病疾仍然严重。继续沿用封建文种“谕” 、“ 牌示”之类, 称谓用语用大人、老爷、钧府、台府、钧座、卑职、贱职等。公文正文四段式, 秉承了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的旧套。公文机构官僚化, 从中央到地方规定办文苛细, 手续繁多, 事无巨细悉以机

13、关长官名义行之, 且文犊主义盛行。 总之, 应用文改革没有任何实效。,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应用文进行了彻底改革, 建立健全了新的社会主义应用文体系。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制发了一批新的无产阶级应用文, 有(1)会议决定、决议、纲领,(2)会议记录,(3)中央通告,(4)宣言,(5)告群众书,(6)信函,(7)通知,(8)报告,(9)统计报表。 1931年以后, 中央苏区又增加了一些新文种:中央指示信、命令、训令、条例等。特别是党的第一个纲领、宣言及毛泽东为党起草的文告、主张、决定案、决议、调查报告等, 为新

14、的无产阶级应用文树立了楷模。1931年由瞿秋白同志起草和周恩来同志加了批示的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公文处理文件文件处理办法对应用文建设有重要意义。 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后, 党中央和毛泽东又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著作和文件, 既为无产阶级应用文做出典范, 又为应用文的全面改革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和舆论准备, 而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迫切需要新的革命的应用文, 为应用文的全面改革创造了一定条件。,1936年7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表了关于改变公文格式的通知,1938年4月和7月又发布了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践、公文程式再加改革令, 不久, 陕甘宁边区政府, 苏北、东北、华北人民政府也都相

15、继发布了公文改革文件。特别应该提及的是1942年我党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 在整顿“ 三风” 和精兵简政的同时, 对应用文公文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次规模巨大的改革, 以反对文犊主义、党八股、精简与调整文书工作机构以及改进公文工作为中心, 把改革旧公文脱离实际、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的积弊作为公文改革的重要内容, 使公文应用文向着正规化、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1949年10月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文电处理工作的几项规定, 1951年4月政务院公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 明确了新公文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 规定了新的公文文种、用途、格式

16、、行文关系、写作要求, 以及公文处理原则、程序和保密要求。新的公文文种有7类12种:(1)报告、签报,(2)命令,(3)指示,(4)批复,(5)通报、通知,(6)布告、公告、通告,(7)公函、便函, 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新文种, 彻底废除了封建文种诏、浩、制、策、奏、题、表、章等。 新的公文格式一律采用书信式, 并将事由、发文机关和文种合一为公文标题, 废除了繁文褥节的旧格式, 建立了新的互相尊重、政治上平等的行文关系。各向行文都直呼机关名称, 废除了旧公文那种尊君抑臣、尊上抑下的等级森严的恶称。新公文用语一律用规范化语言, 分段, 用标点, 废除旧式套语。建立了新型的忠于人民的公文机构,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秘书制, 选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好的公务人员担任。,1951 年政务院文件标志着我党领导的对封建公文和资产阶级公文的改革基木完成;标志着无产阶级新的社会主义公文的诞生。 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发出了反对公文旅行的号召,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