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37622497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玫瑾) 一.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记 者】:如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许多年轻父母都嫌自己带孩子麻烦、误事,都想把小孩交给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长大了,麻烦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老师,您觉得这些年轻父母的如意算盘真的很“如意”吗? 【玫瑾】: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岁至岁前

2、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

3、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岁以的婴幼儿(尤其是岁以),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记 者】:孩子怎么会需“依恋人”呢?“依恋人”对孩子的心理发

4、展真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吗? 【玫瑾】:这是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人、无情残酷等表现。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犯罪心理学

5、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因此,我要告诉所有年轻的父母: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如何艰难,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 在孩子岁之前,不要隔绝了孩子与你的依恋关系;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你;你带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对你的依恋越深。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岁以)的相伴时间有多少!孩子的依恋期

6、就那么短短的十几年,机不可失。 二.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唠叨”的 【记 者】:不是亲人带大的孩子,跟人不是那么亲,也不是那么爱说、爱表达。为什么只有亲人带大的孩子才那么爱说、爱表达呢? 【玫瑾】: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在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这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

7、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的亲人唠叨。相反,孩子到了四五岁,见到熟人还不爱嘴,不爱叫人,这往往是因为他在三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推断,他在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的。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人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的人照看,

8、或者父母忙于生计、工作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不爱说话的人,有注意力稳定、向等特点,这在某些科研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人总是伴有缺陷,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亲近的。他们的心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记 者】:不善语言表达的孩子,长大后会伴有交往障碍、心理疾病等问题吗?怎么才能使孩子充满说的欲望呢? 【玫瑾】: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会有障碍。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

9、(一般至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兴味寡淡,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尤其是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这种障碍如果再伴随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贫困、长相差、身材不好、能力弱他就会自怨自贱,进而出现退缩性的心理障碍,出现更加向、出现幻想,以至出现性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变态问题。黄勇(平與县杀名少年的主犯)、马加爵(大学杀人的主犯)、承熙(美国校园枪击案杀人主犯)、佳(杀害名警察的主犯)等杀手都存在这类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不要轻视人早年的言语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人在言语表达方面的障碍和人

10、际交流方面的障碍。由此而言,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岁半之)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父母在照顾孩子,表达爱的时候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父母照顾他,让他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今后不需要理由爱父母、恋父母的缘由,也是他幸福、满足的源泉。孩子的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爱的唠叨不仅使孩子听懂了语言,学会了语言,还会勾起他说话的欲望,使他喜欢说话,善于交往。这是那些受雇于人的人无心、也无力达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亲的亲人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对孩子说“不”的时间一定

11、要早 【记 者】: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爱,表现为严厉,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有的爱,表现为放纵、迁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不同的爱,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玫瑾】: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家中的长辈都争着对孩子施爱,唯恐孩子不快乐、受委屈。就是这样的家庭,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

12、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他们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因为说他几句居然就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了。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我们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记 者】:从小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玫瑾】: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

13、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就是让他有痛哭一番的经历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岁之前。 【记 者】:为什么要赶在孩子岁之前就对他说“不”呢?说晚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玫瑾】:我常讲:父母若在岁之前(最晚别超过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气噎、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岁之后再对他说“不”,他不会再简单地哭、不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会离家出

14、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他已经有了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家长哭着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其实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原则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记 者】: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怎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玫瑾】: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候,一般在岁开始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在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

15、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情况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把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景压力,然后,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

16、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这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四.金钱买不来教育,教育需要亲力亲为 【记 者】:孩子小的时候,什么样的教育都容易,一旦孩子长大了,教育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