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18939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曹刿论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小测(上海专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古诗文复习(15)-曹刿论战丑奴儿作答时间:20分钟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

2、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解释词语。齐师伐我 ( )曹刿请见 ( ) 衣食所安 ( ) 牺牲玉帛 ( ) 神弗福也 ( ) 公将鼓之 ( )又何间焉 ( ) 何以战 ( ) 再而衰 ( ) (二)句子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曹刿论战选自 ,这是我国著名的 史书,叙述的是 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3、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 ”。2.用文中的词句回答下列问题。“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 ;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应是敌方 、 3.从第段的论战中可知,取胜的关键是 ,从第段的战斗经过中可知,取胜还要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曹刿论战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叙述了历史事件。 C.题目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对

4、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C.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分析鲁庄公治理国家的特点。 B.交代了鲁齐两国作战的具体时间。C.分析了作战前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D.交代了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5、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解释词语 不识: 层楼: 强: 识尽: 2.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词人 。3.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

6、,目光远大。 B.“识尽”概括了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C.“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D.“强说愁”说明少年已有强烈的愁绪。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15.曹刿论战丑奴儿(答案)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7、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解释词语。齐师伐我 (

8、攻打 ) 曹刿请见 ( 拜见 ) 衣食所安 ( 养 ) 牺牲玉帛 (猪牛羊等祭品) 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又何间焉(参与) 何以战 ( 用,凭 ) 再而衰(第二次) (二)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才是对百姓)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5、一鼓

9、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勇气已经消失了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这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 史书,叙述的是春秋 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左丘明 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 齐师伐我 ”。2.用文中的词句回答下列问题。“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一个词语是 请见 “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在曹刿看来,反击的有利时机应是

10、彼竭我盈 ;追击敌军的有利时机应是敌方 辙乱,旗靡 。3.从第段的论战中可知,取胜的关键是取信于民,从第段的战斗经过中可知,取胜还要正确的指挥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曹刿论战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叙述了历史事件。C.题目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论述,评论,)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挺身而出,参与国事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正确指挥是取

11、胜的主要条件)。 C.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出击,攻打)。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C )(3 分)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是论战,没有具体记述战争过程)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太绝对,取信于民加上正确指挥)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鲁庄公的浮躁,懵懂,目光短浅)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分)A.曹刿分析鲁庄公治理国家的特点。(论战) B.交代了鲁齐两国作

12、战的具体时间。C.分析了作战前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D.交代了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解释词语不识:不懂,不知 层楼:高楼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2.这首词的作者是 南宋 朝词人 辛弃疾 。3.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词牌名 题目)。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不知愁而强说愁)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