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7618260 上传时间:2020-07-1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分为4个考查层级11个考点: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

2、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专题重点讲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的第2、3两个层级共6个考点。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实词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

3、在复习时,要在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这样收效会好一些。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

4、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 (一)文言实词。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很少与120个文言

5、实词或是360个文言实词完全相同的,再说,不同的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含义也不尽相同。高考是用课外的例子考查课内的知识点,“举一反三”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的时候,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考题形式有三种:提供解释,辨别正误。这是绝大部分高考试卷的题型。在设题时,大部分试卷只考单音词,少数试卷考两个单音词连用,也有的考双音词,还有的将单音词和双音词放在一起考查。全国新课标卷一直考单音词。到目前为止,试题大都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也有选出释义正确的一项,比如2015年北京卷。直接对实词加以解释。上海市前几年也偶尔出现过此类考题,这种题

6、型比第种的难度大。比较实词古今义的异同,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同的选项。上海卷曾经出现了这种试题。第一,明白考查范围。从近5年全国大部分高考试卷看,命题者对文言实词考查的选择有两个特点:第一,重视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立足解释文言实词的语境含义。第二,在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同时,也附带考查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它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以上便是文言实词的考查氛围。如江苏卷考了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等;福建卷考了使动用法和通假字等;广东卷考了意动用法和通假字等;浙江卷考了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新课标全国卷

7、及其他省市的考卷也大都分别考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尽管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每年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试卷运用课外的材料考查课内的知识点,学好课文还是最重要的。第二,认真读懂文本。读懂文本是正确答题的前提。高考浅易文言文材料大都是学生陌生的,虽然“浅易”,但不一定都能读懂。有些同学开始读不懂,便产生恐慌心理,这是非常危险的,势必影响整体答题。这里提醒同学们,遇上一时读不懂的内容或句子,不要惊慌,要相信“我能行”。伟人毛泽东有句打仗的名言:“战略上要藐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我们考试答题也是这样,从整体上不要怕它,在每个细节上要充分重视它。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

8、阅读文言文的文本材料。首先,要看一遍试题,整体浏览一篇,包括标题、作者、选文出处、注释等。然后,联系自己学过的文言知识,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再结合试题快速细读一遍,可能大部分都能读懂。如果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就联系上下文推敲一下,猜测一下。这样,答题也就没有多大障碍了。 第三,知道答题方法。一个文言实词,往往有多个义项,解答这类题,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就是对某个词的解释符合句子的语境义是正确的,不符合句子的语境义是错误的。这是我们在答题时辨析正误的标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大都是选择题,即便是其他类型的试题,答题的道理都是相似的。从近5年全国大部分高考试卷看,这类题都是四选一,即

9、从试卷所提供的四个加点实词解释义的选项中,选出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或选出释义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对照法,将词义和句意进行对照;二是比较法,将词义和文中的语境进行比较;三是筛选法,可以筛选正确的项,确定错误的项,也可以筛选出错误的项,以确定正确的项。最后确定答案。【典例1】(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

10、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

11、,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公与予约游

12、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注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蹠戾:乖舛,谬误。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B. 酬以馆选 酬:应酬C. 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D. 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B项,“酬”意为“酬谢”。这句话意思是,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

13、文本阅读的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常见文言虚词”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主要是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句子中字形相同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和用法不同,我们在理解文言虚词的时候,也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主要有以下方法:一、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

14、作例子来说明。诸如,“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这句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其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句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二、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

15、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用在名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尔其(语气助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三、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

16、河。(贾谊过秦论) ”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四、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比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助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持璧却立” 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解释为“于是、就”。五、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