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59042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 .1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爱? .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6某家长的经历 .13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编者语: 家长可以以身作则,适当引导,鼓励孩子从整理书包等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起孩子的自理能力。 对于大多数城市家庭来说,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与独生子女自理自立能力下降的矛盾,已越来越成为家长伤神、学校重视、乃至社会关注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当然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毫无例外地体现着。为努力提高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多年来,我们从书本、专家讲座、学校老师等各方面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实践相应的教育手段,经过孩子、家长、

2、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孩子从一个穿衣吃饭都要爸爸妈妈协助的幼儿,逐渐成长为能自己照顾生活起居,放学能自己挤公交车回家,能自己安排学习娱乐,能自己选学课外科目等,平时还能积极协助家长做一些诸如洗碗、拖地、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自理自立能力提高明显。对此,我们的体会和做法主要有:一、从小树立孩子自理自立的观念,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的价值取向、工作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往往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一上小学,我们就借着庆祝他“长大”、入学的机会,向他灌输独立、自立的观念,让他记住并体会一句话:“吃自己饭,流自己汗,自己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

3、,不算是好汉”。而作为家长,尽管双方父母都能够而且也很想帮助带孩子、做家务,但我们从来都坚持自力更生,即便自己辛苦点,也不把孩子推给老人去带。这样,既让老人能轻松安度晚年,又能减少孩子被宠爱甚至溺爱的机会,还能对其自理自立能力进行言传身教,可谓一举多得。于是,孩子的“靠山”没了,“后路”断了,依赖性自然也就少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二、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自理自立的习惯孩子一入学,我们就积极响应老师的建议,让其自己整理文具、收拾书包,从不代劳,而是教其一些防止遗漏的方法,最多也只是婉转地提醒一下,慢慢地,准备次日课本文具、收拾书包一类的事,便基本不用家长操心了。又如,每天早上是爸爸开车送孩子上

4、学,但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送孩子的车都是在离校门较远的地方临时驻停,孩子下车自己步行到校,从不停车再送。事情虽小,但对孩子来说,始终都是自己独立穿过车流人群,准时进校,久而久之,他自然就有了不依赖父母的勇气和自信。三、孩子遇到或可能遇到困难时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授之以渔要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家长对什么事都放手不管,而让孩子自己面对一切困难、承担所有压力,相反,家长要有选择地积极介入,提供必要且有效的帮助,特别是在孩子还小,初次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更应耐心帮其分析原因,并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再让孩子自己去试,直到成功,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比如,我们孩子

5、在幼儿园时,曾经和小朋友发生过冲突或不愉快。在耐心询问孩子,了解了一些细节后,我们发现,其实孩子很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但常因为言语不适当而引起误会,于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其出发点的基础上,教了他一些与别人沟通的正确的表达方式,并鼓励他继续和曾经“讨厌”他的小朋友交往。没多久,老师就说他“聪明”了,小朋友说他“能干”了,孩子自己也觉得十分的兴奋。再比如,针对孩子经常一个人独自在家,特别是他希望放学后能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中途需要转一次车)的情况,我们提前对他进行了相应的安全教育,设想了“陌生人敲门怎么应付”、“坐公交车要注意什么”、“怎样安全穿越马路”、“怎样安全用电、用气”、“怎样避免被骗”、

6、“遇到坏人怎么办”等许多种情况,一一教给其相应的方法,甚至多次进行“模拟试验”,加深其印象,使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能正确做出判断,熟练应付大多数的情况,并逐渐积累经验和胆量,进而提高自信心。四、赏罚分明,鼓励为主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孩子年纪还小、对父母的依赖还比较深的时候,这种过程甚至难免痛苦。为此,我们采取了有赏有罚,鼓励为主的办法。孩子二年级的那个“五一”长假,我们“狠心”将其送进了一个为期 6 天 5 夜的“童子军训练营”,接受正经八百的“军事训练”,包括队列、野营、森林探险、伤后救援等。为帮助孩子克服初次远离父母的“恐惧”感,勇敢面对陌生环境和压力,我们特地在孩子临行前制

7、作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一个小小的“锦囊”,并告诉他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打开。其实,“锦囊”里只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儿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困难!你一定行的!因为你是最棒的!”。最终,孩子顺利度过了训练营的艰苦日子,并获得了“童子军训练”的最高荣誉“金领巾”和“勋章”,骄傲地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到了小学中年级,为了能让孩子主动收拾房间、帮助父母做家务,我们与孩子约定:凡是他出力整理的旧报纸、拾掇的废品,回收后的钱归他所有;晚饭后如有时间洗碗,一律按劳计酬,孩子劳动所得可自由支配,只需告知,不必经父母同意 尽管孩子的“劳动所得”在大人看来并不算多(挣的最大一笔钱来自洗碗,人民币 5

8、元),但他却很是兴奋,并且十分“节约”,毕竟,这钱挣得并不容易。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孩子喜欢玩电脑游戏的“弱点”,采取了“目标分解、积分奖励”的办法,即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允许孩子在休息日玩游戏的时间与每天必须达到的要求挂起钩来,用他每天获得的“积分”换取电脑游戏的时间,多得多玩,少得少玩,不得就不玩,严格执行。这样,既避免了孩子沉迷游戏,又为他认真干“正事”提供了“兴奋剂”,还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一举多得。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爱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爱?前言: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就是因为他们太爱了所以才会束缚了孩子飞翔的翅膀,父母什么事情都包管包办,才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变的

9、退缩了,常听家长们埋怨自己家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可时却往往忽略了造成孩子什么都不会的真正原因,所以父母更多的时候还是多反思下自己对孩子表现的爱是否全部都是合理的呢?“爱”是精神上的温暖,而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舒适早教网很多社会学家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商充满了担忧,大家都很担心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会变得不堪一击。事实也证明这些社会学家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有许多孩子已经表现出无法承受挫折的情绪症状。这些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在爱的氛围下成长所该有的自信,反而更被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所困扰。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这个问题也许就出在不尽完整的爱的表达上。我有一位女朋友,她的孩子正在读高中

10、,书念得很好,心气也很高。我这位朋友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她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夏天,女儿窗前读书时,她在旁扇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扇子、削水果、备凉水;冬天,女儿灯下读书时,她准备洗脚水、冲牛奶、暖被子。她所有心思都在女儿身上,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但是,她很少放松下来和女儿说话,她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也做了妈妈所能做的所有事情,可她却忽略了女儿可能还需要另外一件更能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己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女儿竞选班干部失败时,她没有搂着女儿轻声安慰,而是像领导一般,帮助女儿检讨失败的原因,找出下次改进的方法。她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下次再来。这次没做好

11、的,我们下次改进。 ”这些话看似完全正确,也确实是孩子需要学习的态度,但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灵受创的女儿来说,此刻最需要的,只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能让她好好地哭一场、疗一疗伤。至于下次要不要选,这次有没有错误,则是擦干眼泪之后,才要严肃以对的事。(有关如何回应孩子心 灵的受创,我在学会聊天一节中有详细的阐述。)必须承认,这个现象确实是现在许多父母的通病。由于进入好大学的途径越来越窄,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孩子将来势必投身其中的严酷竞争,做父母的心急如焚,脑子里、心眼里满满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的念想,因此就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无条件的爱与包容。可叹的是,

12、这个偏颇,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他因此害怕,如果他考得不好就不再被父母疼爱。如果连续几次他真的没有考好,或下次又没有如愿当选班干部,他可能就会因孤独而先放弃自己,因为反正爸爸妈妈已经不会再爱他了。早期教育,孩子若在长期缺乏柔软润泽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格特质。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阻碍在商场里、游乐园里、街心公园里,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伸手摸摸凹凸不平的墙面,妈妈大喊:“别摸,有细菌!”孩子爬上栏杆,妈妈大喊:“快下来,别磕着了!”孩子研究地上的小草,妈妈大喊:“站起来,脏!”于是孩子体会不到物体

13、表面触觉的不同,锻炼不了四肢肌肉的平衡发展,观察不到新芽冒出泥土的奇妙历程,只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害怕他受伤害,所以我们用爱圈住了他可能的发展,也用爱阻碍了需要他独立去完成的探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我们在儿子 10 岁时就送他去英国念寄宿学校。因为这件事,我和先生不断地被熟悉与不熟悉的朋友质疑,我们最常被问到的一句话是:“你们为什么这么狠心,孩子才这么小,就把他一个人放在国外!”言外之意,我们俩是一对极不爱孩子、极不负任的残忍父母。最初,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爱作辩护,但慢慢地,我们不再说话,只是用微笑面对质疑,因为我们心里明白,我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寂寞,却放手让孩子成长的方式来爱他,而他,也因为

14、心里满载着父母的爱和信任,展翅高飞,成为今天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当然,我并不是鼓吹所有的父母都因为爱而把孩子送到远方,这毕竟牵涉到复杂的现实条件和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但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饱满的爱,却成为令孩子喘不过气的桎梏,或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绳索。好几次,在面对焦虑的妈妈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独立时,我会小心地问:是他不愿意独立,还是你不愿意放手让他独立?别用爱来合理化我们的一切行为不止一次,我在学校的辅导室里听见妈妈啜泣着对孩子说:“妈妈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的呀!” “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 “妈妈为了你什么苦都能吃!”而我看着孩子木然的脸,知道他心里正在呐喊:“别为

15、我了,妈妈!求求你放过我,我受不了啦!”就像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怨情仇一样,许多恋人会用“因为我太爱你了”的大帽子来控制对方,并以此合理化自己的许多非理性行为。例如:因为我太爱他了,所以需要时时刻刻都能看见他;因为我太爱她了,所以不能容忍别人和她说话。而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像对恋人一样,变得占有欲十分强烈而失去理性。不同的是,恋人可以因为被爱窒息而拂袖离去,孩子却不能在被爱窒息之后,拂袖离开父母。所以,成天被父母通常是妈妈的爱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只有选择逃亡,逃到自己的小小心灵城堡里,短暂地喘上一口气。那么,什么样的爱会让孩子窒息呢?1.以爱之名,行占有之实孩子在书房看书,妈妈每隔 15 分钟进来一次,一会儿给他弄弄被子,一会儿为他试试额头温度,一会儿端来热水,一会儿给他披上外衣。在妈妈的眼里,这是母亲照顾孩子,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不断地被干扰、被侵犯,尤其是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妈妈进屋来东翻西翻,是对他隐私的侵害。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却可以理解他们的感受。2.以爱之名,行要挟之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孩子在书桌前看书,妈妈趴在地上擦地,一会儿捶捶腰,一会儿叹口气。孩子请妈妈休息一会儿,别再擦地了。妈妈说:没事儿,只要你好好念书,妈妈怎么做都不怕累!你能想象这话让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吗?妈妈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成天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