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73093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X 页数:12 大小:27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教案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之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世袭制春秋、战国以前 军功爵制战国到秦 察举制两汉时期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官人法) 科举制隋唐到清末新政以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曹操的“求贤令”,第一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二、陈群的“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

2、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三、具体内容,一、设置中正: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九品中正制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二、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三、品评内容: 1、家世:即

3、家庭出身和背景。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四、“九品中正制”的变迁和发展,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六、评价或历史作用,与门阀政治的关系: 1.唐长孺认为,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 2.韩国磐认为,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由此而形成了以后的门阀政治。,3.张旭华认为,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从陈群创建到司马懿设立州中正,为九品中正制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此制在选贤任能方面确曾起到积极作用。第二,自司马懿设立州中正到西晋建立,是九品中正制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九品中正制终于完成了向门阀化转变的历史过程,成为巩固门阀统治的政治支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