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72270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讲课讲稿(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91200精品文档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

2、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

3、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 (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

4、政治、经济、文化的呢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 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 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 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 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 在历

5、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 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第一章1、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

6、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

7、,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 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

8、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有证据表明,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

9、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 (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10、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破坏森林的后果 :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

11、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概括来讲,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

12、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多缩小而干涸。2、江河的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年变差和年内季节差)增大,而在北方黄河流域河流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仅黄河主流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而支流的径流量更是大减,许多河流完全干涸,遂成为历史名词。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关于黄河:1.水灾频繁淤塞河流,填平湖泊,毁灭城市,阻塞交通,使良田变沙漠。2.进入近代以来,水患得以控制,新问题出现-断流。关于长江: 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洪水灾害从历史上来看是频率越来越大,灾

13、害的强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问题一是因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水涝灾害;问题二是因沿流域开发带来水源减少和水质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航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趋势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其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草原地区的荒漠化加快;荒漠地区的沙漠扩大。(1.)草原地区的沙漠(又称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这些沙漠或沙地多是在历史时期形成,也就是说,它们大多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草原地区的沙漠化在不断加快。(2)、荒漠地区的沙漠(又称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主要是指塔克拉玛干

14、沙漠、河西走廊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这里的沙漠大多形成于地质时期,多由于自然因素所致,因为它们所在地区大多为干旱,至少是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而蒸发量多。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危害表现在:(1) 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2) 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3) 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4) 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度降低,对生物多样

15、性构成严重威胁。 第六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中国的基岩海岸有变化,但总的看来变化并不太大,变化大的主要是低(平原)海岸。低海岸的变化与河流的来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使中国几千年来低海岸发生了大量变化,而且我们也可结合天津、上海的成陆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演变讲述其变化。辽河三角洲与营口变迁:苏北海岸推移与盐城的变迁珠江三角洲:原为一浅海湾,成陆已有1万多年历史,而广州正处在这三角洲上,距今5000年左右,珠江溺谷型海湾已经形成。渤海湾:主要是受黄河,滦河口的影响,过去黄河在此流入渤海,一般入海口往往发育成三角洲,海岸线外伸为泥质海岸,而黄河改道后,往往又演变为侵蚀性海岸。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 江泽民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应有两层含义。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西沙东去才造就了中国低海岸的扩展,进而才有了天津、上海成陆,使类似于津沪的东南地区经济繁荣成长为经济发展中心成为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