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69722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184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基础知识教学教材(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养生基础知识,緖论 一 、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巨大的贡献。,中国医学发展概况,医学起源夏商时代,我国历史年代: 五帝夏商周(西、东)秦汉(西、东)三国晋(西、东)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1、医学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同时,在长期同自然灾害、猛兽、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纯靠经验的早期医学。如穿着衣服、构巢、修筑住所以防恶劣的气候,从而产生了

2、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2、医学记载于甲骨文中,夏代开始使用文字商代发展 医学文字甲骨文中(殷墟出土) 如肠胃病、五官病、牙病、小儿病、妇女病等,3、卫生保健和中外医学交流,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预防保健思想的萌芽,宋元以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中医药走向世界 1613年朝鲜的许浚著东医宝鉴 70年代以后出现国际性的“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 75年WHO委托,北京、上海、南京举办国际针灸培训班,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生理上的有机联系,以经络、皮毛、肌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为组织,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病理上的相互

3、影响:肝热暴发火眼宜清肝,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咳,可用泻大肠火的治法来达到清肺热的目的,心脉舌 与小肠相表里 肝筋眼 与胆相表里 脾肉口 与胃相表里 肺皮鼻 与大肠相表里 肾骨耳 与膀胱相表里,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天气暑热汗多散热,天冷汗少、尿多保温,春季多温病,夏多痢疾、腹泻,冬多伤寒等,(二)辩证论治,何谓辩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叫“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基本学说: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主要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保健等基

4、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科学。,内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诊法,辨证、治则等,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古人借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阴阳,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概括,反过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阴阳。,凡是活动的,外在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 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二、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 阴 下 表 内 背,脏 腑

5、 五 六心 肝 脾 肺 肾,阴 阳,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物质阴 功能阳 气阳 血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精 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 阳气,阴邪 致病因素邪气 阳邪,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八纲,阴阳,里、虚、寒,表、实、热,慢性的、寒、虚、机能低下属阴证 急性的、热、实、机能亢进属阳证,5、用于疾病的治疗,“阳病治阴”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 而致阳亢者,必须补其阴的不足,“阴病治阳”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 而造成阴盛者,必须补其阳的不足,损其有余,“热

6、者寒之”阳热盛而损及阴液(损 其有余之阳),“寒者热之”阴寒盛而损及阳气(损 其有余之阴),阴阳调治,补其不足“虚者补之”,归纳药物性能,阴阳属性,性寒凉,滋润 味酸、苦、咸,作用敛降阴,性温热,燥烈 味辛、甘、淡,作用升散阳,第二节 五行,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联系与变化。,“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土爰稼樯”生化、承载、受纳,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

7、容,(一)对事物的五行归类,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 南方火心 北方水肾 中央土脾 西方金肺 东方木肝,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长夏潮湿土 秋燥金 胆、筋、目木 小肠、脉、舌火,(二)五行的生克乘侮,相生相互资生、助长; 相克相互制约、克制,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生我母 我生子,我克为我所胜 克我为我所不胜,乘乘虚侵袭 侮恃强凌弱,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如木旺,金不能克木,木乘土,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调的另一种表现。 如 正常金克木,若金不足,

8、或木亢,则木反过来侮金,三、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肝木,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 心火,心阳有温热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 脾土,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肺金,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 肾水,肾有主水,藏精化气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五行还用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A、说明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肾(水)之精养肝 肝(木)之血济心 心(火)之热温脾 脾(土)化精充肺 肺(金)肃降助肾水,B、说明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抑制肝阳上亢 肝(木)喜条达疏泄脾土郁滞 脾(土)运化制止肾水的泛滥 肾(水)的

9、滋润防止心火的亢烈 心(火)的阳热制约肺金清肃太过,(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说明在病理情况下的疾病演变关系:,如肝病传脾木乘土 脾病影响肝土侮木 肝脾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心,为母病子 肝病 肺,为木侮金 肾,为子病及母,(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疾病的诊断,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心火亢盛,脾虚 面见青色木来乘土 心脏病人面见黑色水来克火,2、用于疾病的治疗,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经络,一、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

10、通路。,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的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协调和平衡。,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脉,正经,奇经,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统率,经络,络脉,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络,一、经络的意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的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协调和平衡。,三、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3、调节机能平衡

11、,4、感应传导作用,四、阐释病理变化,五、指导疾病的诊断,六、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推拿,是用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 或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 法。,八法:汗、通、泻、和、 温、清、补、散,脏腑,概述:,一、含义,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二、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五脏,一、心,1、主血脉,其华在面,(1)主血脉的含义:,脉为血之府,是血液通引的隧道。,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

12、内运行的作用,动力主导 血液运行 通路,心 脉,(2)心主血脉的原理,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气,判断心气盛衰的标准,脉搏 面色,脉搏,和缓有力心气旺盛,血脉充盈 虚、细弱心气不足,心血亏少,面色,红润有光泽 白而无华,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脉搏,和缓有力 面色红润有光泽其华在面,心气不足,心血亏少,脉搏虚、细、弱 面色白而无华。血脱者,色白,夭然不得,2、主神志,(1)主神志的含义: 主要指心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作用。,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2)主神志的原理:,心主神志主要是通过心主血脉的功能来体现的。,

13、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的气血充盈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心血不足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3、主汗液,指汗液与心有密切的关系,“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4、开窍于舌,开窍联系,生理上,心经的别络上引系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病理上,心有了病变,可以舌反映出来,心血不足舌质泛白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有斑点 心火炽盛舌质红降或舌炎赤或舌体糜烂 心神不灵舌强语褰等,心包,含义:心的外膜心包,因它附有络脉,以供气血通引,故又称心包络。,作用:保护心,代心受邪之作用。,“热入心包”,(二)肝,1、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1)主藏血的含义: 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

14、功能,(2)肝是怎样藏血的?,肝根据人体不同的生理情况来改变其血流量。,当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下降血藏于肝,在劳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上升肝排出藏血,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肝血不足,常见两目昏花,筋肉拘挛,屈伸不利,妇女月经量少,甚至经闭等病症。,(3)主筋,其华在爪,筋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盈筋乃濡养运动正常 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虚风内动: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 肝血虚筋软无力,爪甲浮软,甚则变形或脆裂。,“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2、主疏泄,(1)主疏泄的含义,疏泄疏通畅达的意思。,肝主疏泄指肝具

15、有疏散宣泄的功能。,疏泄即代表肝的柔和舒适的生理状态。,(2)疏泄功能的具体表现:,A、情志方面:指肝有调节某些情志活动的功能。,肝失疏泄气机不调,抑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颜善虑,闷闷欲哭,亢奋急躁多怒,失眠多梦,头痛眩晕,B、消化方面:,肝之疏泄能帮助脾胃的消化及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肝疏泄正常调畅气机,脾胃升降有常 胆汁分泌排泄正常,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胸胁胀痛,嗳气呕恶,腹胀腹泻,胆汁分泌排泄异常,口苦、尿黄。,肝之疏泄实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3、开窍于目,肝藏血,其经脉上联目系,视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濡养。,(三)脾,1、主运化,主肌肉四肢,(1)脾主运化

16、的含义:指脾有主管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A、运化水谷精微,脾失运化腹胀、腹泻、消疲、倦怠、营养障碍等。,B、运化水湿,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脾失运化饮、水肿、泄泻等病症。,(2)脾主运化的原理及脾功能特点:,脾气的功能特点:主升,即所谓“脾气主升”,脾有升清的功能。“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脾气上升,甚或下陷,就会出现头目眩晕,久泄,脱肛或内脏下垂等。,(3)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运化水谷精微以供给。,脾功能正常肌肉丰满发达,四肢轻劲有力。,脾功能减退营养障碍肌肉消疲,四肢倦怠无力,“脾病而四肢不用”,2、主统血,(1)含义指脾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道之中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2)原理有赖于脾气的作用,由脾气来实现的。,脾功能正常,血液生化有源,气足血旺,血液统摄有权,血循常道,脾功能异常,血液生化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