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56223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考点突破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第 1 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建立(1)夏: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商: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2、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指臣服于商的附属国管辖地区)(3)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官职 地方官职相、卿士 卜、祝、史 师 侯、伯辅佐商王,参与决策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执掌军权 定期纳贡、奉命征伐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

2、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3)评价: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自诸侯出)2、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评价:保证

3、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 2 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背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二、形成1、中央集权制(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度:以皇权为中心,设置丞相(上承天子,下统百官,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和太尉(负责军事,但秦朝为虚位) ,丞相下设诸卿(九卿) 。2、地方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最高行政长官;县

4、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等,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从分封制的血缘政治变为官僚政治)三、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了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建立的各项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基础。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 (兼周秦之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内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

5、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 ,各置部刺史一人,巡行郡县。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后来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2、唐朝(1)背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初为节制地方的监察官员,后演变成控制地方大权的割据势力。 (元朝废除节度使)(2)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唐后形成五代十国)3、北宋(1)措施: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

6、由中央派出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文官知州) ,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大部分收归中央,只留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2)结果:改变了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使宋代积弱积贫,形成三冗问题(冗兵、冗官、冗费) ,官员人数庞大,行政效率低下。4、元朝(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管,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地方行政机构,掌管全省军政要务。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方事务。(2)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

7、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秦朝建立、形成)1、西汉巩固(1)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影响皇权。(2)措施:汉武帝设“中朝” ,起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成为决策机构,而原以丞相为首的百官成为执行机构,为外朝。2、魏晋南北朝发展,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完善(1)内容: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兵、刑、礼、工六部。(2)影响: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互牵制、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基本为历朝沿用。4、北宋强化(1)内容:宋

8、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相对于宰相;为制约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5、元朝进一步强化(1)内容:设中书省取代前代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权的继承,皇权遭到削弱。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代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举孝廉使得孝廉成为士大夫入仕途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1)内容:由品评官将人才分九等,按等级高低任官,使得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把持,世家大族子弟靠门第即可入仕途,而不注重才能。(

9、2)影响:真正有才学而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后期不利于加强统治,随着世家大族没落而没落。3、科举制(1)概况: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后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朝发展为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到1905 年废除。(2)影响: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也提高了官员是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收归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各朝沿用。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1、废除丞相制度(1)背景:明初沿用元制,设置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借胡

10、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内阁的出现(1)过程: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不堪政务繁多,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选翰林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权力达到鼎盛时期。(2)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性质)阁臣地位职权都由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二、清朝军机处评价: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

11、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把皇帝旨意直接发下各部门,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一单元核心考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是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稳定社会政治秩序,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通过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的结合在一起。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族权和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带有神秘的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分

12、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尚未形成君主专制。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但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表明当时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央权力。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体现的是君臣关系。 (中央制度)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地方制度)两大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2)实行原因:经济根源:小农经

13、济的产物;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地理因素: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一般发生在大河文明、农业国家。(3)评价:积极方面(明清以前)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及救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方面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

14、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4、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盛行时代 西周,奴隶社会的制度 几乎是整个封建时代 元朝以后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与中央政府,权力和地位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也造成地方诸侯割据的局面。两者不仅在当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都被后世历朝沿用,至今仍有影响。第二单元第 5 课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特殊的地理环境:多山、多港口、多岛

15、,面积狭小,人口少,三面环海。2、城邦:(1)含义: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构成的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2)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3)影响:小国寡民形成直接民主,公民积极追求民主权利;推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阶层对此非常不满,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2、过程(1)梭伦改革(奠基)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为雅典首席执政官,开始进行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 ,解放因债务沦为奴隶的平民,并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政

16、治上: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成四个等级;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建立公民大会。作用: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取代之前四个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内容:除十将军委员会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提高“公民大会” 、 “五百人议事会” 、 “陪审法庭”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发放“观剧津贴”吸引公民参政。 意义: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1、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代时代辉煌局面(文化繁荣)出现的重要原因。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