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7546350 上传时间:2020-07-09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6.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PPT课件(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1,检查技术与方法,颅脑CT扫描技术 颅脑CT扫描技术包括:X线的使用;摆位和层面的选择;层的厚薄及间距;扫描野;扫描时间的选择及后处理等。 常规使用OM基线,即由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检查层面包括最大的检查部分。 颅脑CT扫描方法 就检查方法而言,CT颅脑检查常应用平扫、造影剂增强扫描、三维成像(CT3D)、CT血管成像(CTA)。其作用如下:,2,检查技术与方法,平扫:被查组织或结构不引入人工对比材料时施行的CT扫描,常用于颅脑各种急、慢性病。 增强扫描:当病变组织与正常颅脑组织的X线吸收系数没有或仅有少许差别而在CT图像上难于显示或显示不清时

2、,从而可提高病灶的显示率和病变的检出率,观察血脑屏障的破坏。 CT3D:连续或重叠扫描一系列薄层层面获取的二维数据后,经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处理而产生的靶物体和靶结构的三维轮廓影像,主要用于头颅、颌面部。 CTA:使用螺旋扫描方式,在静脉团注使兴趣区血管内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一次屏气的连续快速体积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显示血管结构的影像,目前已用于脑动、静脉瘤及畸形等。,3,检查技术与方法,扫描定位片及定位线,4,检查技术与方法,CT增强扫描,5,检查技术与方法,CT三维重建,6,检查技术与方法,CTA,7,CT正常断面解剖,颅底蝶鞍层面,8,CT正常断面解剖,颅底蝶鞍层面,9,CT正常断面解剖

3、,颅底蝶鞍层面,10,CT正常断面解剖,鞍上池层面,11,CT正常断面解剖,第三脑室下部层面,12,CT正常断面解剖,第三脑室上部层面,13,CT正常断面解剖,侧脑室体部层面,14,CT正常断面解剖,侧脑室上部层面,15,CT正常断面解剖,大脑皮层下部层面,16,CT正常断面解剖,大脑皮层上部层面,17,CT正常断面解剖,大脑皮层上部层面,18,CT正常断面解剖,19,CT正常断面解剖,20,CT基本征象,CT的基本征象,分为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定位征象和定性征象等。所谓直接征象是指病灶本身的表现,间接征象则是指病灶引起的灶外改变。 直接征象 密度、大小、多少、形态、结构、部位、种植、骨增生和

4、破坏、增强等。 间接征象 正常结构的移位、变形、充盈缺损或填充、脑积水、脑水肿、骨改变、蝶鞍及脑池、脑沟的改变。,21,CT基本征象,定位征象 在横轴位的CT片定位上主要依据病灶同一层面所显示的骨、脑室、脑裂和脑白质来区分病变在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或枕叶,然而有时区别脑内、外、幕上、幕下还有一定的困难。 定性征象 一定的CT值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一定的组织成分,尤其是对脂肪组织相当可靠,但CT值说到底,也只是X线的吸收值,因而各种组织成分的CT值可以重叠,并无绝对的特异性。,22,先天变异与畸形,畸形发生的原因 致畸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先天性畸形的分类 脑先天

5、畸形有许多不同方法,一种简单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类:器官形成障碍、组织发生障碍。 器官形成障碍:神经管闭合异常、胼胝体发育不全、颅裂畸形、脑沟异常和细胞移行障碍、体积大小异常及破坏性病变。 组织发生障碍:以神经及皮肤综合征为代表(如: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血管性病变、先天性肿瘤等)。许多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可由CT、MRI神经影像学做出诊断。,23,先天变异与畸形,透明隔间腔,24,先天变异与畸形,蛛网膜囊肿,25,先天变异与畸形,结节性硬化,26,先天变异与畸形,颅咽管瘤,27,创伤性疾病,CT在颅脑外伤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应作为收首选检查方法,根据受伤的方式及不同组合,影响颅脑的部位不同,可

6、以发生多种损伤,大致可以有以下分类: 原发性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干损伤、丘脑下部损伤、脑白质剪切伤、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外下血肿、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神经损伤及颅内积气等。 继发性颅脑损伤:包括外伤后脑水肿、脑肿胀、脑梗塞、脑干损伤、继发颅内感染等。 开放性或闭合性颅脑损伤:包括颅脑穿通伤、盲管伤、颅骨开放伤、头皮血肿、颅骨线形(凹陷)骨折等。,28,创伤性疾病,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颅板下双凸形(或梭形)高密度灶,内缘光滑锐利; 急性期血肿质地较均匀,混杂密度者表明有快速出血而未形成凝血所致; 骨折多见; 以颞、额、顶叶多见; 可以合并有硬膜下、脑内血肿,双侧、多发; 占

7、位征象轻。,29,创伤性疾病,30,创伤性疾病,同上病例,20天后复查,31,创伤性疾病,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板下新月形或条状高密度灶; 多伴有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占位征象明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 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灶; 单侧的占位征象典型,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 而易漏诊; 增强后因脑表面小血管强化而显示脑回内移。 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以后) 梭形、新月形低密度灶或呈混杂密度; 可见由不同密度组成的液面; 有占位征象; 增强包膜强化。,32,创伤性疾病,33,创伤性疾病,同上病例,骨窗,34,创伤性疾病,35,创伤性疾病,36,创伤性疾病,脑内血肿 脑内斑点、片

8、状不规则高密度灶; 灶周水肿; 占位征象明显; 合并有硬膜外血肿。 脑挫裂伤 低密度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点状出血可能融合,发展为大的血肿; 占位征象明显。,37,创伤性疾病,38,创伤性疾病,39,创伤性疾病,40,创伤性疾病,脑肿胀 脑室受压变小; 脑沟、池消失,灰白质消失; 密度减低,有占位征象。 弥漫性轴索损伤 系过度的旋转使白质纤维束的轴索牵拉撕裂所致,多发生在中央或周边的灰白质交界。临床表现严重,有深昏迷,双侧伸肌僵直和脑干病理反射。 CT表现:弥漫性或多发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散在斑点状高密度灶。,41,创伤性疾病,42,血管性疾病,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瘤

9、、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等。CT对脑出血、脑梗塞的诊断准确性高。但对血管畸形、动静脉瘘需CT血管造影(CTA)。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或出血性脑卒中。其出血原因很多,临床上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脑出血两大类。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一般好发于40-70岁,男女性发病相近,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丘脑、桥脑。临床上起病多较突然,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43,血管性疾病,CT表现 急性期呈边界锐利,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灶,周围有宽窄不等的水肿带,有占位效应; 破入脑室者,可在脑室内见到铸形高密度或液平面; 3-7天后高密度血肿逐渐缩小,水肿带增宽。,44,血管性

10、疾病,45,血管性疾病,脑梗塞 脑梗塞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梗塞占半数以上。引起脑梗塞的原因很多,可概括分为两大类:脑血管阻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前者又可分为血栓形成和栓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脑梗塞,亦称为非阻塞性梗塞,是指在脑血管原有病变基础上(有时亦可无原发血管病史)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供血不全而引起的梗塞。 脑梗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中,但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女比例为32。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及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反应。CT不但可以确定脑梗塞,还可区分梗塞和出血,且能较好地明确梗塞部位、范围、水肿情况等,使确诊率大大

11、提高。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的CT确诊率为66-98,如果对阴性病人再行随访扫描和作增强前、后扫描,确诊率还会提高。MRI由于其主要依靠氢质子成像,对梗塞区水分的改变更为敏感,故可更早、更好地显示梗塞灶。,46,血管性疾病,CT表现 脑梗塞发病后6-24h内,CT大多无阳性发现,仅少数病例可见密度较低区; (2-6d)期间:梗塞区比较清楚的低密度区,呈卵圆形、三角形或扇形,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等; 在梗塞后2-3周,低密度灶边界更锐利,占位效应及水肿减轻; 在梗塞后4-5周,梗塞灶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在病理上此时梗塞灶内坏死组织已被吞噬,仅留下一囊腔,由于胶质增生,这一囊腔稍小于原有梗塞灶,邻近

12、的侧脑室、脑沟、脑池扩大,皮质萎缩,部分较小的病灶可逐渐消失; 出血性脑梗塞少见,占脑梗塞的3-5。表现为低密度灶内出现不规则的斑片状高密度灶,与血肿的区别在于先有低密度灶,后有出血灶; 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小,占位征象轻或无,以2-3周最为明显,5mm-15mm大小的低密度灶,常多发。,47,血管性疾病,48,血管性疾病,49,血管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外伤性与自发性两大类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成人多发,其中以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性别差异不大。本病的发生率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7-15

13、,出血原因很多,但以颅内动脉瘤(51)、AVM(6)和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血管破裂(15)最多见,此外还有约20的病例原因不明。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前常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体力劳动过度、咳嗽、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绝大多数为突然起病,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有时可出现偏瘫及脑神经障碍,腰穿血性脑脊液为本病确诊依据。,50,血管性疾病,CT表现 特征性表现为基底池、侧裂池和脑沟内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其密度与出血量、红细胞压积及CT扫描距出血时间长短有关。在出血开始几天,CT其发现率约为80-100,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发现率逐渐下降,一般出血1周后CT扫描很难检

14、出。,51,血管性疾病,52,血管性疾病,颅内动静脉血管畸形 颅内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病的发育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的异常增多。一般分为4型:动-静脉畸形(AVM);毛细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其中以AVM最为常见。 AVM约70的患者在40岁以前起病,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11。临床表现有出血、癫痫和头痛,出血所致的症状最为常见,主要有头痛、昏迷、偏瘫和失语。,53,血管性疾病,CT表现 边界不清,等或高密度的点状、蚓状灶,钙化多见,周围有低密度软化灶或局限性脑萎缩改变; 呈点状、蚓状或条状强化,部分可见与血管团相连的引流血管影; 无新鲜出血时多无占位征象; 合并出

15、血时,部位在病灶附近。,54,血管性疾病,平扫,增强扫描,55,肿瘤性疾病,颅内肿瘤包括颅腔内所有肿瘤,它们既可以是起源于颅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肿瘤,也可以是从身体其他部位肿瘤转移到颅内的继发性肿瘤,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12岁以下的儿童病例则约占总数的20-25。 颅内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CT和MR等。CT因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可直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轮廓和内部结构,与其它方法相比其检查费用适中,因此已成为颅内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但颅底肿瘤不如MRI。,56,肿瘤性疾病,颅内肿瘤的CT诊断要点 肿瘤的定位诊断:肿瘤的发生部位与肿瘤的病理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对定性诊断相当重要(见表)。 脑内、外肿瘤的鉴别,57,肿瘤性疾病,脑室内、外肿瘤鉴别表,58,肿瘤性疾病,肿瘤的定性诊断: 颅内肿瘤的CT定性诊断可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发病年龄、肿瘤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CT增强前后在各个位置上的改变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根据部位不同,对肿瘤的定性准确率为60-80%左右(见表) 肿瘤好发部位、年龄及性别关系表,59,肿瘤性疾病,60,2020/7/9,61,肿瘤性疾病,颅内肿瘤的基本CT征象 直接征象:包括肿瘤的密度、部位、多少、大小、形态和边缘、增强前后的变化等。 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水肿、占位效应、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