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2170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风波》精品教案 鄂教版[1].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风波教案一、教学设想:教学这篇小说,我们想打破以往小说教学的常规模式,充分利用附录文章和相关资料,将综合阅读纳入到传统的小说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对作者和文本有更丰厚的认识,另一方面,将综合阅读的训练点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以适应新题型,提高应考能力。二、教学过程:整个过程历时九个课时,流程如下:授课之一:感受鲁迅、走进时代(两课时)钱理群教授说:“要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对这些具有精神原创性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把他们的精神扎根在孩子的心上,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关他将来做什么事情。”他提倡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选读四大作家,或者说是四大作品,而鲁迅则是其中之一。因

2、此学习本单元,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一个丰富的鲁迅,而决不是过去那个他们所认为的狭隘的鲁迅。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的真、触摸鲁迅的精神,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震撼。根据毕业班的实际现状,同时考虑到所收集材料的有效性,故而有关鲁迅介绍的材料由教师根据授课需要挑选。关于文章的背景介绍,虽然在历史课上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但是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层次,觉得还是有必要重复罗嗦。因为之前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所以在介绍背景时,采用播放动画故事的形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训练要点:浏览、勾画、筛选、组合信息1、材料内容: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创作、学生眼里的鲁迅、邻居眼里的鲁迅、儿子眼中的鲁迅

3、,鲁迅的遗嘱、名人评价鲁迅(见附录(一)(二)附录(一)鲁迅生平(1)简历。鲁迅(18811936),终年55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2)童年时代。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就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一连串打击突然降落到他的头上。首先是祖父周介孚,替亲友向浙江乡试

4、的主考官行贿赂,被关进了杭州监狱。周介孚入狱的第二年,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突然吐血,一病三年,终于在鲁迅十五岁那一年,留下寡妻和四个孩子,撒手归天。祖父入狱,断了官俸,还要不时往狱中送钱;父亲请的都是城里有名的中医。最后,周家弄到不断去跨当铺的高门坎的地步,败落也就相当彻底了。(3)青年时代。十八岁,鲁迅求学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21岁)鲁迅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当时,日本的国力正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日本报纸就公然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

5、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一到东京,就剪掉了辫子,除去那奴隶的可耻的标志。接着更沉入“如何救国”的庄严的思考。1906年,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其中,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1909

6、年(28岁)回国,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4)在北京,19121926。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签事,在经历一段思想苦闷、对国民党、社会改革失望的痛苦后,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任教授、北京大学任讲师。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而此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5)在厦门和广州在1925年前后的“女

7、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6)上海10年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这或许是把他定位为自由作家的论据之一。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

8、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而逝世。上海民众与全国各地民众为他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家庭元配朱安,1927年鲁迅在广州开始与许广平(18981968)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在上海出世。鲁迅有两个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文学的鲁迅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笔耕一生,共

9、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文学作品有:(1)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A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也是他在五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B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C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月、

10、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D主要知识分子形象:狂人(狂人日记)、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子君(伤逝)、陈士成(白光)、孔乙己(孔乙己)、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E主要农民形象:阿Q(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七斤(风波)、闰土(故乡)等。F“看/被看”模式的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等。(2)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A野草:散文诗

11、集,共23篇。另有一组散文诗自言自语(共7篇)发表于1919年,开“独语体”散文开河。B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共10篇,1928年出版。1926年最初在莽原周刊上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创“闲话风”散文的传统。C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广平先生的通信。(3)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

12、7)、集外集拾遗。这些杂文集的命名,有的具有连续性,如华盖集与其“续编”,且介亭杂文与其“二集”和“末编”,集外集与其“拾遗”,还有的具有对称性,如华盖集与而已集,三闲集与二心集,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了解了其命名特点,可以便于熟悉和掌握。综述: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著作二十卷,继往开来,博大精深。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杰作阿Q正传的发表,为新文学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热风、二心集等杂文精悍犀利,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领域。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

13、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鲁迅是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父亲鲁迅清癯、瘦高,尽管头发有些花白,但那标志性的“周氏”之眉却依然又黑又浓。或许知晓周海婴身份的每个人在见到他的第一面,都会近乎本能地将这张面孔与深印在脑海里的“鲁迅”形象作细细审视与对比。而这样的目光,实际是76岁的周海婴一直抗拒甚至厌恶的;但作为鲁迅的儿子,在他出生的第一天起,便已注定终生与其如影相随。也许是因为学理工科出身,周海婴总是言语冷静而用词谨慎。在提到母亲许广平时,周海婴仍旧亲热地喊“妈妈”,而在提及父亲时,他更多的是用“鲁迅”而非“爸爸”。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短短七年,周海婴却用了近乎七十年的时间来回忆,来讲述。母亲

14、觉得当时的环境很危险、很不安定,他们自己的生活还很没保障,将来可能还要颠沛流离,所以一直没要孩子。母亲在1929年生我的时候,已是高龄产妇,拖了很长时间没生下来,医生问父亲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父亲回答是大人,没想到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婴儿,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

15、、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蔼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过去把鲁迅误导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父亲跟我讲的是带绍兴口音的话,他喊我“乖姑”,有点像广东话称呼孩子的方式。70年前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那时又没空调,整天身上、背上都是湿漉漉的,每年一到夏天,我背上总要长出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晚饭以后,跑到二楼,躺在父亲床上,那时天色已暗,但为了凉爽并未开灯。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浸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父母中间,心里无比温暖。直到天色黑尽,父亲又要开始工作了,我才恋恋不舍回到三楼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是我记忆中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