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1839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长春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春版九下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由话题转入正题的杂文的一般写法。2明确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3理解中心论点,并能进行一定的阐释。4学习鲁迅倡导的“不耻最后”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语句并阐释。2培养“不耻最后”的品质。【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2培养学生挖掘文章内涵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悉尼奥运会游泳比赛中,非洲的一位选手虽然远远落后,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游完了全程,名次是最后一名。但当时没有一个人嘲笑她,反而大多对她肃然起敬,送给她的掌声甚至超过了冠军。由此可见,“第一”固然“可喜”

2、,“最后”也未必“可悲”。那么,对于“第一”和“最后”,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习杂文最先与最后,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最先与最后”的。二、介绍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灾难深重。国民身受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的同时,还无法摆脱精神上的束缚和愚弄。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鲁迅看到了传统的民族劣根性像死尸似的沉重压迫中国人民的精神活力,阻碍中国革新的道路,他感到无限的悲愤和惊怖。然而他深信国民精神是可以改变的,深信民族的病态是可以疗救的,所以它执行了一种带有爱国意识和民主要求的批判任务,我们可以称之为民族的“自我批判”,在

3、消极方面,是暴露民族的劣根性,揭发国民性的弱点,在积极方面,是唤起民族的自觉,要求改变国民精神。这一时期的鲁迅,从改变国民精神的要求和愿望出发,写了大量剖析国民性的文章,最先与最后是其中的一篇,倡导了“不耻最后”的精神。三、字词正音、解释锲(qi)而不舍 嗤(ch)笑 鏖(o)战 脊(j)梁晨钟暮鼓:寺庙中用以报时的早晚钟鼓,后形容僧尼的孤寂生活,也用以比喻令人警悟的语言。(阅读提示中)卑怯:卑鄙怯懦。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碎裂。比喻彻底崩溃、垮台。自知之明:指正确地认识到自己

4、优缺点的能力。四、明确写法,理清思路(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写法,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一)了解杂文写法1文体特点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有几个特征: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2学生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孩儿塔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以及写作手法。明确:论雷锋塔的倒掉是由白蛇传的故事引出主题的;白莽作孩儿塔序是由“一封远道寄来的信”引出对白莽的回忆,引出主题的。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3思考本文是如何引出“最先与最后”

5、的主题的?明确:本文是由赛马的话题,引出论述主题的。(二)梳理文章脉络1“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明确:不做第一个(不争取第一),不以最后为耻。(“为”:做,争取。“耻”:以为耻,文言用法。)2第一段中“但那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那一句”是指哪一句?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指“不为最先”。“不幸”一词带有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表明了否定的态度。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引出下文的议论。3指名一位学生朗读二段,思考内容要点。明确:第二段由说明“不为最先”引出不敢“不耻最后”的国人的处世哲学以及对“不耻最后”的议论

6、,从而由话题转入正题。4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三、四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用的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三段以运动会上所见竞技状况为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国人“耻最后”的心态,也即说明了国人多么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第四段从历史的角度列举说明因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而造成的危害。用了例证法。5齐读第五段,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明确:“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6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总体思路。(找一至两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本文思路是以赛马为话题,引出了中国人的处

7、世态度,然后作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耻最后。本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体现出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7根据文章思路,以小组为单位列出结构提纲。明确:第一段:以赛马为话题,谈到中国人的处世金针,作者否定这种处世态度。第二段:由说明“不为最先”引出不敢“不耻最后”的国人的处世哲学以及对“不耻最后”的议论,由话题转入正题。第三段:以运动会上所见竞技状况为例,说明了国人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第四段:从历史的角度列举说明缺乏“不耻最后”的精神而造成的危害。第五段:归结上文,得出了具有“不耻最后”精神的人,“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的结语,也是本文中心论点所在。五、整体感知,理解文题

8、(本环节旨在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准确理解来分析文章内涵。)“不为最先”和“不耻最后”的关系是什么?明确:“不为最先”与“不耻最后”是两种对立的精神状态,“不为最先”的人,必然不敢“不耻最后”;而敢于“不耻最后”的人,必然不怕争先。本文倡导“不耻最后”,就是因为当时的许多人把“不为最先”奉为处世金针,妥协、退让、苟安。揭示、批判“不为最先”的危害,跟倡导“不耻最后”,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只不过是一破一立、一正一反而已。六、写作特点1例证法2由话题引入,由表及里,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七、练习(本环节旨在通过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深刻理解文意。)1课后练习四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既然不

9、敢径取( ),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 )的人,大家就嗤笑他。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 )中。战具( )比我们精利( )的欧美人八、作业1课后练习二。2细读课文,思考“不耻最后”的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搜集“敢为最先”的人和事。第二课时一、导入设计在我国,似乎所谓“英雄”就是强者就是胜利者,而日本传统中的“英雄”还有另一个含义,这个英雄就是鲁迅所说的“跑在最后但却跑而不止”的“失败的英雄”。这正是鲁迅倡导的“不耻最后”的内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是如何一步步表明他的观点的。二、分析语句,领会主旨(本环节旨在把握关键语句,分析理解,准

10、确领会主旨。)提示:阅读课文,勾画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析。1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的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做。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2“不为最先”的结果“凡事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明确:“卑怯”是一种精神,即胆小怕事,怕被别人议论,怕招惹是非。“日见其卑怯”的原因是一方面不敢,另一方面又心存贪欲,便只好偷偷摸摸,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正常了。这里揭示了害怕“最先”的恶果。3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

11、。明确:承上启下,由“不为最先”转入“不耻最后”这一论述重点。“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不敢不耻最后”的理解:敢为“最先”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而处于“最后”,即处在劣势或困境之中能否坚持奋斗,则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胆略。既然没有勇气“最先”,当然更害怕在逆境中奋斗,害怕那些所谓的“公论家”嘲骂自己。4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明确:鲁迅先生在这里形象的刻画出国人“耻最后”的心态,即“缺韧性”的劣根性。(板书)赛跑落最后者 失了勇气中途挤入佯为跌倒5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

12、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提示:以小组形式讨论,各组选出代表,班内交流。明确:例证法,强调国民缺乏“不耻最后”的奋斗精神,“大概是”是讽刺嗤笑“不耻最后”的那些所谓聪明人。(板书)赛跑落最后者尽跑尽跑 大家嗤笑6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州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明确:“所以”表明结果,也可以说是恶果,原因就在于某些中国人缺少“不耻最后”的韧劲。“叛徒”特指反叛

13、社会现实的志士。“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荆轲、项羽、文天祥但“少有”毕竟造成民族精神堕落,民族命运出现危机。“自知之明”实为怒其不争,对自身弱点麻木不仁。教师补充:项羽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自从随叔父项粱起兵,虽也打过败仗,但却从不因此畏首畏尾,而是以更大的勇气投入战斗。当时诸侯多路、义军无数、盗贼蜂起,而秦军主力,却几乎全被项羽部歼灭。巨鹿一战,项羽领兵义无反顾、冲锋陷阵,诸侯隔岸观火;以后楚汉首次交锋,楚军以区区三万轻骑,彻底击败汉军五十余万,几乎生擒刘邦。秦王朝被推翻以后,项羽逢称“西楚霸王”。后来,他又和汉王刘邦打仗,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结果,项羽被刘邦打败,在乌

14、江(现在安徽省和县东北)自刎。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一百多年前,林则徐揭起了一場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并在广州虎门销毁两万多箱的鸦片。为了抵抗英国的武力侵扰,林则徐断然举起了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旗,竭心尽力,始終不移。然而,道光帝的反复无常、顢頇无知,加上朝中投降的大臣太多,林则徐终于在这种无能为力的大环境下功败垂成,含恨以逝。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举进士第一,开庆初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德祐元年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

15、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板书)四个“少有“失败的英雄如项羽韧性的反抗文天祥单身鏖战的武人荆轲抚哭叛徒的吊客林则徐 后果 见败兆纷纷逃亡土崩瓦解(请学生用实例来充实文中的这组排比)7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