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说课讲解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50986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谋攻篇》说课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谋攻篇》说课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谋攻篇》说课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谋攻篇》说课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谋攻篇》说课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谋攻篇》说课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谋攻篇》说课讲解(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谋攻篇,孙武,谋攻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i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

2、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i)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在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怠。,“谋攻”,即谋划如何主动进攻敌人、战胜敌人。曹操注:“欲攻敌,必先谋。” 本篇力主以智谋取胜,旨在论述临战前谋划攻敌的“全胜”

3、战略原则及其实现方针、方法和条件,求得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本篇共430字。,孙武与孙子兵法,1.孙武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h l ),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西破强楚,入郢(yng ),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武的战功,公元前506年,吴楚柏b举之战,吴军对楚国实施千里奔袭,以3万精兵破楚20万大军,连续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把一个雄踞江汉、称霸中原的头等大国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前484年,艾陵战役,吴军重创齐军,使十万齐兵几乎被全歼; 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威逼晋国,取代其霸主地位。,孙

4、子兵法,孙子兵法,书名,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等。春秋末期孙武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兵书。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十三篇,与今本同。 史記載闔閭(h l )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汉书艺文志著录八十二篇,图九卷,列于兵权谋家。,今本十三篇,6076字,分为上、中、下三卷: 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 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 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篇名与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基本相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

5、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迫使敌国完整降服为上策,攻破敌国为下策。全,保全,完整,使动用法。 “全国”属战略,下文的“全军”、“全旅”属战役,“全卒”、“全伍”属战斗,说明孙子主张打歼灭战,不主张打击溃战。(一军:12500人;一旅:500人,一卒:100人;一伍:5人),谋攻篇,孙子曰: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地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了;能使敌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了;能使敌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

6、一筹了;能使敌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 老子创立的道家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道”! 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全”! 孙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话: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全利”目标!如果用经济学家的理念解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译:所以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智谋挫败敌人的战略意

7、图;其次是在外交上破坏敌人的盟邦间的盟约,再其次是以武力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堡(营垒、关隘等要塞在内)。,伐谋:就是采取一定措施,干扰敌方统帅心理过程,动摇敌方统帅做出谋划的决心,或者使敌方统帅改变已经作出的谋划。 伐交:敌方的谋划已成,而且又不能改变,那就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各种外交关系,同时破坏敌方的各种外交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敌方。 “伐兵:”“伐谋”、“伐交”仍然不能阻止敌方发动战争,就要想办法把敌军从有利于他们的环境里引出来对阵。 “攻城”:敌方固守城内,我方不得不与敌方开战,只能主动攻城,这是万不得已的做法,是下下之策。,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

8、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全”:自保全胜。 译: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使敌人屈服而不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却不用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却能够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取胜的法则。,至此段,孙子的全胜思想得到了一个大致的展现。其中包括了不破之全,和破中求全,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与当时“去兵”“反战”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也不能将其简单地定义为“和平主义”。,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 则围之,五 则攻之,倍 则分之;敌 则能战之,少 则能逃之, 不若 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9、 译:所以用兵打仗的法则是:我军力量是敌军力量的十倍就包围它,五倍就进攻它,二倍就设法敌兵分散各个击破;敌我兵力相当,要有战胜敌人的能力;兵力少于敌人,要有摆脱敌人的能力;敌强我弱要避免决战。弱小的军队一味强打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不能因小失大,在吕氏春秋这部书里表达了与孙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类似的思想。书中说:所有人凭自己的经验都能分出大小与轻重。没有人愿意把脑袋砍掉去换帽子,也没有人愿意残害肢体去换衣服,如果有人愿意这样做,周围人一定嘲笑他分不出轻重。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帽子是用来装饰头部的,衣服是用来装饰身体的。残害所装饰的身体,去换取装饰身体的事物,无异于舍本而逐末。

10、 “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圣人去小而取大”。,此段从敌我的兵力对比上总结了用敌的战略。其中可以看出,孙子并不赞成甚至是反对“以卵击石”的。只有在战前就全面掌握敌情、我情,才可能对双方的优劣长短进行综合比较,制定战争策略,这也是“知己知彼”的一个方面。,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将帅是国家的辅佐之臣,辅佐得周详严密,国家就必定强盛;辅佐得有缺陷漏洞,国家就必然衰弱。 作战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mi)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

11、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在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三军”泛指军队。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有上、中、下三军,有的有左、中、右三军。 国君给军事行动造成灾祸的情况有三种:一是不了解军队不能够进攻而命令军队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够撤退而命令军队撤退,这说的是对军队的束缚;二是不懂得军队的管理,而干预军队的管理政务,就会使将士们迷惑而无所适从;三是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产生疑虑。全军上下既迷惑不知所以,又疑虑不明就里,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灾难就会到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自乱其军,招致败亡。,在这段中,孙子提出了重点在论述“君不御”的观点。孙子以为

12、,君主身居朝中,如果盲目干预前方的军事行动,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他列举了三种情况:一是不顾客观情况,只凭主观意志,“遥制”和束缚前线军队的行动;二是不了解军队的管理的特殊性,而干预军队的行政;三是不懂得用兵的权宜机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其结果只能是“乱军引胜”,自取败亡。 这一段和上一段结合起来,即可以看出孙子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将能而君不御。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选定了将帅之后,就应该对他赋矛完全的信任。,谋攻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所以,要预测胜利必须有五个条件

13、:清楚地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作战,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与敌作战的,能够获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少而采取不同战略战术的,能够获胜。将帅与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能够获胜;以充分周密的准备去对付毫无准备的敌人的,能够获胜;将帅有组织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牵制干预的,能够获胜。 以上五条,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要有不受君命的胆量,前提必须懂得“知胜有五”。,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怠。 译:所以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我方情况,便能百战百胜不会有失败;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我方情况,这样就可能胜负参半;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我方

14、情况,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军争篇) 外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知道各诸侯国的谋略,才能开展必要的伐谋伐交活动。 知彼的重要性,故由此可总结出孙子的战争思想主要有三点:将战争损失降到最低的全胜思想,赋予将领独立的指挥权,和全面掌握敌情。,谋攻篇,如何实现所谓的“全胜”,孙武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以谋略取胜为上。 第二,设若被迫采取“伐兵”之法,则应根据敌我 双方力量对比,灵活机动,尽量保全自己把战争损失降到最小,告诫人们切不可意气用事,死拼硬守。 第三,正确发挥国君和将帅的作用, 第四,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自己行动的策略,确保

15、全胜,提出“知胜之道有五”。,思想精髓,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作战的上策是用谋略胜敌,其次是运用外交取胜,再次是战胜敌人军队,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3.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不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而不是靠久战。 4.兵不顿而利可全军队不致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圆满获得。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百战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有危险。,内容提要,1.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2.实现“全胜”的方法 谋攻的指导原则:“必以全争于天下” 谋攻法则: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用兵六决: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战之 敌则能分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3.实现“全胜”的保障:贤将明君,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三种情况 4.指导战争的基本前提:知彼知己 预知胜利五法: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