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501185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7 人民版必修3.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

2、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教学建议: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

3、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本节五目教材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的内容有: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反正统意识”。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思想。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结合课本P20“自我测评”讲述: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主张。从课文中归纳: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

4、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指导学生根据思想内容,分析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要求识记:李贽的代表作

5、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焚书。二、明末清初思想家 这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五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1共同点: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二是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2各自特色:(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

6、商皆本。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顾炎武:启蒙精神开清代考据学先河。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

7、,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4)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要讲明三点:A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B主要思想:(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C评价(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在他思想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3、对四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

8、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

9、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

10、“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迫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孔孟儒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决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

11、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存天理

12、灭人欲天理,朱熹的义为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人欲,即人之个性及个人的思想追求。但我最近看书,有新解,说是程颐对此有过明确解释,即:“天理”是奉养,是人的正常享受;“人欲”是“人过之欲”,即过分的贪欲。把“存天理,灭人欲”合起来解释就是:保存正常的生活享受,灭掉过分的欲望。当然,朱熹是程颐的徒孙,论正宗得数程颐。但,是朱熹为程颐的理论套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帽子,使得中国不再有作为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别人责任链上的一环;是朱熹使得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个性的禁锢、社会权力的扩张方面达到了历史的最极端。黄宗羲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为梨洲先生。

13、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崇祯帝即位,宗羲赴京为父鸣冤,被许为“忠臣孤子”。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弘光政权崩溃,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时称“世忠营”。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兵败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史学造诣尤深。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所著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

14、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他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近千卷。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史案(迄今未见)、明文海、明夷待访录、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浙东学派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黄宗羲(16101695) 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明御使黄尊素长子。世居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浙

15、江余姚县梁弄区东乡,明末时余姚县属会稽郡)。 思想:黄宗羲师事刘宗周,刘宗周(15781645),明代山阴(今绍兴)人,人称蕺山先生,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福王政权覆亡,绝食殉节。一生致力讲学和著述,先后在东林书院、首善书院、证人书院讲学,黄宗羲、陈确等都是他的高足。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信奉王守仁心学,但又提倡气一元论,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万物从“即有即无”的气中化生。承认宋儒所谓永存不灭的“理”;但认为“理即是气之理,离气无理”。以心为主宰,用气贯通性、道、理。主“慎独”说,力倡“诚敬”。提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观点,但又说“静以宰动”。痛恨封建专制的腐朽,怀疑凭一人的独断能治好国家。其思想对黄宗羲颇有影响。并对19世纪初日本阳明学派也有定影响,著有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黄宗羲师承刘宗周,从王学出发,进而修正王学,又将王守仁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发展成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并从注重实际出发,否定有先于物的“理”或“心”的存在,摆脱“心学”。史学上开创浙东史学有鄞县万斯同、全祖望等,绍兴邵廷采、章学诚等两大史学系,前者有学术史的创造,后者有新通史的主张。浙东学派哲学理论基础是“气一元论”,政治思想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民本主义,源于孟子,又受邓牧等思想影响,主张治学“先穷经而后求证于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