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49041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普通班)一、选择题(60分)1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3叶茵在田父吟中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

2、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这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4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6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

3、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7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8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A精耕细作 B重农抑商 C垦荒开矿 D农工商皆本9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

4、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10(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1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

5、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1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以下与其产生无关的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B耕作技术的进步C土地私有制出现 D农产品的商品化13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当时()A纺织业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B男女平等,妇女的作用受到重视C纺织业由国家经营管理,地位高D主张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14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扬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於庭,光夺人目。下

6、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宫中刺绣属于官营手工业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A BC D15“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汉代 B唐代C宋代 D明清16“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A英国有权征服印度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17阅读下图(英格兰

7、和威尔士农业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判断英国人口结构变化主要得益于()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18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19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中写道:“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

8、金融体系的太阳。”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主要是因为英国()A地理位置优越,海外贸易发达B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C最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D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工厂”20“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21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A奴隶制集体耕作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

9、石器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22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23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增收“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2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D小农经济的阻碍。2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10、)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26. 下图是“1700184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收税道路商业信托机构数和道路里程总数折线图”,由图片可推断() 机构数和里程数呈持续上升态势 工业革命后加速了英国的道路建设 英国的道路里程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业信托机构适应了英国经济的发展A. B. C. D. 27. 瓦特研究蒸汽机用了20多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总共获得4项技术专利,1773年英国下议院批准将瓦特的前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至1800年。马克思也说:“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说明书中。”由此

11、说明推动当时技术革新的直接动力源于英国()A.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B. 拥有庞大的海外市场C. 较早形成的专利制度 D. 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28. 1624年英国制定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学者指出,英国若无1624年的垄断法,那么“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B. 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C. 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 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9.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

12、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材料所述积极影响的直接推动因素是()A. 新航路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30. 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这说明该企业()A.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 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C. 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D. 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二、非选择题(40分,每题10分)31. 中国古代

13、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唯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

14、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 耕地,(2) 作物,(3) 农具,(4) 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 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唯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