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48950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小儿辩日”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孰为汝多知乎?”中“为”与“知”的读音问题两小儿辩日这一篇文言文中各个字的读音,真是难为坏了各位老师,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孰为汝多知乎?”中“为”与“知”的读音,老师们根本弄不准究竟该怎样读才正确。我也查了不少资料,但依然是一片茫然。后来,无意间上网查资料,看到了和素绢和李从强老师写的一篇“孰为汝多知乎”的教学研究一文,使我茅塞顿开。下面,我就把原文摘下来,供大家共同参考: “孰为汝多知乎?”出自古文两小儿辩日 ,这是一篇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都有收录的课文。由于对于其中“为”与“知”的读音与释义的不同见解,使得老师们在教学中

2、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对于“为”的分歧表现为:在读音方面,一种意见认为应该读“wi” ,解释是“以为、认为” ,其根据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注释“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见多识广呢?为,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 。 ”另一种意见是认为应该读“wi” ,理由是在这里“为”应该是通假字“谓” 。而对于“知”的分歧则是由于“知”与“智”为古今字,在“智慧” (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版)这个义项上, “知”为古字, “智”为今字。一种意见认为在这里“知”应该读“zh” ,当“智慧”讲,其理由同上面的注释“知,通智 ”。另一种意见则是认为这个“知”还是应当读作“zh”

3、,释义为“知道,知识” 。按道理,既然教科书已经有了定论,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了。可也正是在这激烈的争论中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于教学的严谨态度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并且从中我也隐隐地感觉到了这种“权威”似乎有着什么不合理的地方。于是,我也进行了长时间并且是比较深入的研究。关于“为”与“知”教学中出现的分歧,其实就是一个释义的问题,即由于释义的不同,才造成了读音的相异。为此,我专门从释义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关于“为”的释义,初中课本中解释为“以为,认为” 。这从情理上讲,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孔子,在当今是被公认的“圣人” ,当然,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有学问,有名望的,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三千弟子与七十

4、二贤人了。如果照“为,以为、认为”这种解释来释义的话,则这句话应当解释为:“谁认为(以为)你见多识广呢?”这其中包含有一种故意贬低孔子的色彩,更显露出两小儿的“狂妄” ,并且给人这么一种感觉好象这次辩难是蓄谋已久,是一种阴谋,而其目的便是故意刁难孔子。从而让人感受到两小儿身上有一股子的“阴险” 。而这绝非“小儿”的心理与言行。而如果解释为“同谓 ,即说 ”的话,则可以看作是两个小孩子的随口而出的天真之语,从中显示出了“小儿”的可爱与纯朴,与情于理应该是比较适合的。其实,细心一些的教师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课本中,编者是采用了两个不同的释义,即在注释“为”字时,采用了“以为,认为”的解释,而在释义全

5、句时则采用了“说”的释义,即解释为“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这是与我前面“同谓 ,即说 ”的分析相一致的。当然, “说”与“以为,认为”在这里有确实也存在着主观判断上的共同之处,即“说”在这里也有一些“以为,认为”的意思,但在感情色彩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即一种感情色彩是“幼稚、可爱” ,而另一种感情色彩则是“狂妄、阴险” 。据此,孰是孰非自然是非分明了。而对于“知”的理解,如果读“zh” ,则作“知道,知识”讲,是说孔子知识多,知道的东西多。而如果读“zh” ,则作“智慧”讲(“知”与“智”为古今字,在“智慧”这个义项上, “知”为古字, “智”为今字。 ) ,它虽然与“知识”有某些相似之

6、处,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知识”的释义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而“智慧”的释义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显然,这里做“智慧”讲,也是不够合适的。再者,从编者的的注释来看“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其中的“见多识广”很明显的应该属于知识的范畴,而不应该理解为“智慧”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懂得:对于知识性方面的内容,是必须要有理有据的,主观判断是不严谨且不足以为据的。为此,我查阅了辞源 (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年版)和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2 版)中相关的词条。在辞源与古

7、代汉语词典中查到“为”在读“wi”时,都有“为通谓 ”的义项,在辞海251 页中查到了“为”在读“wi”时有“谓;以为”的义项,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这里“谓”与“以为”之间用了分号隔开,表明这应该是一个义项中两个意义接近然而又并不完全相同的解释。而同是在辞海中的 1152 页“谓”的释义中有“2 说;以为”的义项,这正好与辞海251 页中查到的“为”在读“wi”时有“谓;以为”的义项相吻合。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为”解释为“谓,即说 ”是有一定根据并且是比较合适的。据此可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编者对“为”字的注释所采用的是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年版)中“

8、谓;以为”义项中的后半部分,而在释句时则采用了“谓;以为”义项的前半部分,当然读音也应该为“wi”了。那为何会有把释义拆开来用,或者只取其一部分来用的情况呢?我想这只有三种情况:一是编者疏忽了义项“谓;以为”中的“谓” ,二是编者是倾向于“以为”这种注释的,即故意舍弃了“谓”的义项,三是编者并没有查阅辞海而只是主观判断作出了“为,以为、认为”这样的注释,编者的注释与释义也许只是暗合了辞海中的义项而已。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个问题还有着进一步商榷的余地,但是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如果是后两中情况,那么我们虽然在辞海中查到了“为”在读“wi”时,有“谓,以为”的义项,可作为编者的依据,但由于编者已

9、经“舍弃”了“谓”的义项,所以,笔者个人的观点认为,在读音与释义上还是采用辞源与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与释义更为确切一些,即读“wi” ,释义“为通谓 ”。最后,笔者还在在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版)2018 页中查到了如下的解释:“知” (读 zh)释义“3 知道”的“又知识。 ”义项中便附有: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为:谓) 。联系前面在辞源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为”在读“wi”时,有“通谓 ”的义项为佐证。至此,这个问题应该算是从情理分析与字典证据上都有了比较合理且统一的解释。也许我的分析存在着不妥之处,但我觉得这至少证明了编者对这句话的中“为”与“知”的读音与注释及对于句子的解释还是有商榷之处的,希望编者在选编文章时要更加地严谨。当然,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引起对国学有研究的教师与学者能够给出一个更好、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来。通过这次深入研究,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教学中遇到的疑问,首先要做到不迷信教材,不仅要敢于质疑、挑战权威,更要做到系统地、有理有据地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