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460285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8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20200707021837)(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的教材分析 采薇 注释 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昔:从前,指出征时。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下” 的意思。 霏(f i )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往:指当初去从军。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 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 谁体会! 赏析 出自诗经 ?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 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2、 全诗六节 (每八句为一节 ) ,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 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 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 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 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 色。末章头四句, 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 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 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春夜喜雨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

3、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潜(qi 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重:读作 zh 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 盛开的世界。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 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

4、堂居住了 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 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 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 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 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车行春望三吏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 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 叛军的根据地。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 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 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 好启程还乡。我仿佛觉得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 即又奔向洛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 年(76

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 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 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 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 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 四川三台), 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赏析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 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注释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酥( s):酥油。 最是:正是。 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7、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 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 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 以 “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 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 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 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 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 早春

8、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 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 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 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 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 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 彩一种淡素的、 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 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河南河阳 (今孟县) 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 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9、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 文被列 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 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江上渔者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 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 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赏析 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 看到风浪中起伏的 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

10、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 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鲈 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作者简介 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 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 今传诵的名句。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 根据江 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 泊船瓜洲 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 京杭 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11、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 “河”,长江特称为 “江”之外, 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 的家里。 赏析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 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 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 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 诗人前 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 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 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 首江

12、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 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 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 还”的慨叹,诗人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 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 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 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 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 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创作背景 公

13、元 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 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 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 地推行改革变法, 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 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 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 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 山水,一年后的春天,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 年,55 岁的 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 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 任。 作者简介 王安石(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 半

14、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 “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 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 文集。 游园不值 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 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大概,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 )齿:屐是木鞋,指木屐鞋底下突出的部分。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 f i ):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 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 了。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

15、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这 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 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 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 舒适 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 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 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 ( 今属浙江丽水 ) 叶氏。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

16、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形容仪态美好。 才始:方才。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 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 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 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 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 兼写离 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 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 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 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 “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 沉痛之情暂时搁置, 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 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 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既饱含惜春之情, 又寓之祝福之意。 这个“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