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55997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 苏教版必修3.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方案】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质量检测(三) 苏教版必修3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0浙江高考)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联单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

2、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答案:A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

3、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C300只 D400只解析: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可知第10年种群数量为K/2,所以该种群的环境负荷量(K值)应为400只。答案:D3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类型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成为图C所示类型D一个种群的年龄结

4、构是稳定不变的解析:由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使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上幼年个体数量多,造成人口数量增多,成为图A所示增长型;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保护幼鱼,将使捕捞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成为图A所示的增长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的年龄结构将成为图C所示的衰退型;年龄结构不是稳定不变的,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答案:D4下列关于种群、物种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片成熟的竹林里竹子的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明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阳光和食物C种群增长不

5、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形成了新物种解析: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在竹林中,竹子的底层有草本植物和少许的灌木,这就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的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不同而不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不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B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

6、小动物丰富度解析:土壤小动物体型一般较小,且活动范围很小,不适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不同时间调查同一块土地,可增加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答案:B6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右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

7、剩下丙种群解析:由图中的数量变化趋势可知,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引入丙后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题目中强调投放的丙数量很多,则丙进入该水池后除与乙构成捕食关系外,还会因争夺空间和氧气,与乙构成竞争关系。该食物链中由于投入丙过多,首先会导致乙灭绝,随后,丙因失去食物来源也会灭绝,最终只剩下甲。答案:C7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种群密度

8、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答案:D8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发生了一次火灾,几年后,该地又长出了许多植物B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新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植物C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了小草D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解析: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上述各选项中,A、C、D是或受到火灾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次生演替;海底火山喷发形

9、成的新岛上从未有过生物,因而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答案:B9(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解析: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

10、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答案:A10(2012淮安统考)分析以下实例,正确的是 ()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选项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共生寄生竞争捕食A.B.C.D.解析:白蚁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依靠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供白蚁生存,两种生物共生;小丑鱼和海葵之间也是共生;榕树的气生根将其他树木缠死,是竞争;白尾鹿遇危险将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警示同伴

11、,是种内互助。答案:B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解析:如果研究温度对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则从题图中可以看出,B组的酵母菌数量在培养液中的最大值比a、c都大,所以B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答案:B12有关“

1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营养条件变化,pH值和温度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答案:D13右图中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A BC D解析:由题干可知曲线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的种群数量变化,由于羊的个体和食量都比牛小,若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同一环境条件所允许羊的最大值(以K表示)大于牛的K值。答案:A14(201

13、2苏州统考)右图是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A图中0a段是种内斗争限制了种群增长B图中ab段,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C从b点开始种间竞争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D如果该物种是海洋经济鱼类,适当捕捞应使种群数量降至a点解析:某高等动物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图中0a段空间和食物都很充足,此时种内斗争并不是限制种群增长的因素;图ab段种群数量急剧增长,说明属于增长型,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从b点开始种内斗争剧烈成为制约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种间竞争;适当捕捞不应使种群的数量下降至a点,如果降至a点就影响了种群自身发展。答案:B15如图是甲和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图可以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B人口增长率甲国乙国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D如果甲国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国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可以预测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不能预测人口的具体数量。答案:D16双选右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