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455431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5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人性与伦理教学讲义(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一、人性研究及其现实意义,1人性概念的界定 (1)“人性”就是指人的本性或“人的本质”。 人性论就是关于人类普遍具有的属性、特性、特征及本性、本质的理论。 (2)“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差异: 从外延上看,“人性”比“人的本质”更为宽泛; 从内涵上看,“人的本质”比“人性”更为深刻; 从层次上看,“人性”揭示了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所具有的与动物一般的区别,而“人的本质”则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一、人性研究及其现实意义,2一般本性与变化的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批驳边沁时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

2、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一、人性研究及其现实意义,3人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人性论是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依据。 (2)人的社会本质理论有利于人们正确解决人生矛盾和人生问题。 (3)人性论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4)人性研究是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 (5)人性论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依据。,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5

3、)中国古代的人性论 A孔孟的“性善论”。 孔子说:“人者仁也,人而不仁非人也。”“克己复礼”。 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B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人为)也。” 人人具有“眼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本性。 C有人提出“性无善无恶论”;也有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2中世纪人性论 (1)宗教神学主张人的本质是由神规定的。 (2)人的命运是预先注定的。 (3)鼓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

4、、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基督教不仅极端蔑视人的感性欲望,而且宣扬信仰高于理性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颂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总之,颂扬愚民的各种特点。”,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 (1)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抗击神权,以人道取代神道。 (2)强调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性不是由神性规定的,而是由人的自然性决定的。 (3)强调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追求物质欲望和尘世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幸福,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4)歌颂人的伟大,赞扬人的价值,提倡尊重人的意志自由与个性发展。,第二讲 人

5、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萨士比亚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赞美诗: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象天使!论了解,多么象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彼特拉克对爱情的歌颂; 薄伽丘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批判; 爱拉斯谟对基督教幸福观的批判; 拉伯雷的“理想修道人生”;,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4近代人性论 (1)“感性主义”人性论 霍布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普遍的自私利己的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人的社会生活。人生的目的就是追

6、求物欲,满足物质的享乐。 “人与人像狼与狼的关系”,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曼德威尔:“私利即公益”;“私利即美德”;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中提出功利主义观点:“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道德”。 穆勒提出社会情感是解决利他主义问题的关键。精神的快乐优于感官的快乐。,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爱尔维修认为: 人天生就有自我保存、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性,这种“自爱”的本性是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自爱是人的本性,不可违背。,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费尔巴哈认为: “人的自爱利己的本性和追求感官的享受是道德的来源和基础。”

7、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一个由血肉、欲望、精神而组成的自然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就是把许多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属性。,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伏尔泰对人的定义是: “人是善与恶、快乐与痛苦的混合物。”,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2)“理性主义”人性论 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 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强调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肉体欲望或某种感觉特性,而在于人的精神和思想。,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的命题,突出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提出了

8、探求真理和正义的两大使命: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黑格尔认为: “人的本质是精神”,而“精神的实体、本质是自由”。,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5现代人性论 (1)意志主义 (2)生命哲学 (3)精神分析 (4)存在主义 (5)法兰克福学派,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二、人性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6点评: 近代思想家所说的人是一般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并认为这是天赋的,永远不变的。 其共同缺陷就是,脱离人

9、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考察人,只是抓住人性的某一个方面,并将其绝对化、抽象化,因而不能科学地揭示人性及其发展的规律。,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劳动是确定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指出,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2)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不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

10、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品性,从根本上说,不取决于人的机体状况,而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3)物质利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仅有经济关系、物质关系、血缘关系,而且有文化关 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思想关系等。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实质是物质利益关系,它是其他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4)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 马

11、克思指出,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总之,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阐释的几个层次: 首先,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看作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人的本质的逻辑前提。他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其次,马克思从人的需要的实现手段上揭示了人的本质。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最后,马克思从实现人的需要的生产劳动的现实性上揭示了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12、的总和。”,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3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1)含义及表现 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受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支配或反对的状况。 异化的表现: 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 宗教上;生活上;,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2)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 A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愈多,它自己的价值就愈低。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张俞 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

13、质的学说,B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即劳动者不是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而是被迫地强制地从事劳动。 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C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异化为外在的、强制的劳动,人的劳动变成单纯的谋生手段,因而劳动者就与人的本质相异化了。 D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3)异化劳动同私有制和分工是密切相关的。私有制既是异化劳

14、动的产物,又是实现劳动异化的手段。 (4)异化的克服和扬弃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全人类解放及人的解放。,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5)私有财产的运动(经济发展)是人类自身解放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这是因为要把人的“类的本质力量”全部发挥出来并把它当作对象来对待,“这首先仍然只有通过异化这种形式才是可能的。”,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指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

15、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1人性的自然属性 (1)人的生物属性: A、生命的同化和异化; B、基因的遗传和变异。( “人类基因组研究”。) C、 基因与人的行为研究。(憨傻痴呆愚。暴力倾向性测试。战争与男性荷尔蒙),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2)人的生理构造及其属性 A、结构决定功能 B、神经系统反应能力与条件反射 C、体质、体能、官能与生命力、本能、精力、活力。,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3)自我保存的本能 A饮食需要: 吃饭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吃喝饮食是人类的第一大需要;“民以食为天,地为万物之

16、本”; 饮食的历史演变:天然、种植、生食、熟食、杂食、美食(色香味形)。 吃喝的道德问题:“什么都吃”。,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B穿戴需要: 穿戴的原因:劳动中防护身体;气候变化中保护身体;羞耻感的产生,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展示个性特色,满足审美需要; “时装秀”:面料、款式、色彩、造型。 穿着问题:露、透、裸、人体彩绘。,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C居住需要: 休息场所,卫生环境,安全保障。 住房的历史演变:树居、山洞、茅屋、草房、平房、楼房、公寓、别墅、宫殿。 住房商品化、货币化改革,房地产市场发展,住房条件改善。,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D睡眠需要 睡眠休息需要,占生命三分之一; 闲暇时间增多,节假日生活和旅游; 休闲学研究(吃、喝、玩、乐),促进身心发展。,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人性结构的理论分析,(4)性行为需要: 人类性行为的意义和目的: A、生儿育女; B、追求快乐; C、表达爱情。,第二讲 人性与伦理,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