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54453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江西版专题五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展示一、(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

2、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

3、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

4、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B文化时间包括

5、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

6、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

7、间一去不回头。二、(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

8、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

9、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力。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

10、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1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

11、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3根据

12、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悼念一棵枫树)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考向分析2011、2012年高考江西卷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了客观题的考查形式,题目数量也依然是3个,选材同样延续了以社科文为主的传统,2012年所考三道题目的命题方向与2011年基本保持一致,命题体现了提高“根据题干要求,采集有效信息,判断选项与原文是否一致”的能力的特点。所谓论述类、实用

13、类文本就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文章,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做好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据“原文”分析归纳。现代文阅读要以“原文”为本,离开了“原文”只能是无中生有,或者是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或者揠苗助长式的一厢情愿。对于那些涉及原文词语含义的试题,据“原文”分析归纳,就能够准确而快捷地得出答案。2据“题干”单刀直入。题干能给我们思考问题提供明确的方向或思考的范围,既然如此抓住了题干就能快速达到答案的目的地,这也应该是无可争执的事实。3根据“选项”化解矛盾。有些现代文阅读题,题干中的选项就是矛盾着的,现在的社科类散文

14、的选项都是四个选项。利用选项的矛盾直接做题不仅减少了阅读的量,而且能够准确找到答案。【经典试题】(2012江西十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红楼梦和中华文化 周汝昌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绝无如此宏广深厚的文化内涵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

15、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蕴,然其含蕴至丰。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这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才是什么?一般理解大抵以为是指“文才”“诗才”,在红楼梦而言更是如此“无疑”的事意。其实这是看错了。试看:一、“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二、“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三、“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四、“试才题对额”宝玉五、“才选凤藻宫”元春六、“才华阜比仙”妙玉这些例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实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梦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