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7455136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丹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朗读 感悟 识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U盘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5分钟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2、。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学生预习,学生介绍 10分钟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

3、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

4、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教师范读,10分钟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四、读课文,整体感知: 研读讨论,10分钟(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A、解决重点字词祗(zh):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B、字词学

5、习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2)见:通“现”3)材:通“才”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

6、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4)提问质疑: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5)思考巩固: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6)概括段意:说明伯

7、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五、课堂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

8、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六、布置作业:A:(学优生):背诵第一自然段,识记问题。B:(中等生):背诵第一自然段C:(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识记。反思: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大屏幕展示,5分钟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研读讨论,10分钟(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一食(sh):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

9、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4)思考巩固: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

10、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研读讨论,10分钟(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5)思考巩固: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

11、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

12、切之感。四、研读课文,推究文理 教师点拨,10分钟1、再次齐读课文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板书)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

13、吗?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五、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六、布置作业:A:(学优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B:(中等生):背诵课文。C:(后三分之一学生):识记重点语句。反思: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托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