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742180 上传时间:2017-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诗歌典故破译鉴赏“密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解读诗歌典故 破译鉴赏“密码”用典,就是借古事古语说今意,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中用典,能产生典雅的效果,增强作品的意蕴,但同时典故的“密码性”也会给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我们只有对作品中的“典故”有较好的理解,才能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后诗歌所表达的新含义。一、典故的含义及其“密码性”所谓典故,是指“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的一种表现手法。具体说来,典故是指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语言,历史人物、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

2、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前人诗句,也包括化用前人诗句。用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引古以说今;二是所引古事古语是特指的,应都有出处;三是词约而意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典故被普遍使用。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因为典故来源于古代典籍,所以它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就像电报中的密码一样,需要破译。否则,就会导致对诗意浅薄的甚至是错误 的理解。我们以李商隐的华清宫一诗为例: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

3、只教天子暂蒙尘。在熟悉这些典故的人看来,这首诗十分“浅近” ,但对一个现代读者来说,他除了要了解每个词的“字典意义”之外,还必须了解:“华清恩幸”的故事内容;周幽王宠爱褒姒的故事内容;玄宗于安史之乱时幸蜀的故事内容。此外,还应对中晚唐的历史环境、当时出现的众多咏华清宫、杨贵妃的诗歌等有所了解。要想鉴赏古代诗歌,就必须破译这些“密码” 。否则,这些典故就会成为读者的阅读障碍。二、用典方式1.引用故事引用故事,简称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故事首先包括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有“江娥啼竹素女愁

4、,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引用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引用故事,还包括引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又有明 用和暗用之别。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明白地指出是借用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暗用历史故事,是指没有明白指出引用了哪个历史故事,让人难以一眼看出。如果读者知道所引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甚至不知所云。如杜甫的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的诗句,就暗用了汉宣帝刘洵

5、把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就颇令人费解了。也有反用历史故事的。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他,这本来是汉文帝惜才的表现。而李商隐却在贾生一诗中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这一典故的反用,李商隐借此来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2.点化前人语句用典的另一种方式是点化前人语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诗句;也可以化用,即将前人的诗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得更具体、更生动形象。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典型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

6、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如孟子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杜甫将其点化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仅更生动形象了,也更精警了;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诗文的艺术风格大有不同。三、典故的使用与诗的意境典故主要来自古代典籍,它的使用可以瞬时引人遐思,这自然会增加诗的内涵。而它的凝缩性又使它能够以简驭繁,使诗歌达到词约意丰的效果。典故的使用,还可以使诗歌避免直露表达,变得委婉含蓄,进而而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境界。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要想获得这种艺术享受,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 。典故来自于文言典籍,我们要想破解典故的“密码” ,就不能不从古代典籍中寻找钥匙。有的人怨恨古代诗歌中用了太多的典故,妨碍了自己的阅读,却从不责怪自己读书不够多。典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典籍,多读书,读好书,掌握破解典故这一密码的基本方法,进而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