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343766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老师讲语文-诗经二首-蒹葭-部编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州市第二中学 高鸽,蒹葭 诗经,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 “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说,只有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才会看到这样的美好的景物,蒹葭也是这样。,教学目标 1.复习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赏析诗歌的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诗经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

2、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 “雅”: “颂”: 2、三大表现手法: “赋”: “比”: “兴”:,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记叙)。 “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蒹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蒹葭是出一首有名的

3、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重章叠唱 诵 蒹葭,蒹葭(jin ji) 溯洄(s hu) 晞(x) 湄(mi) 跻(j) 坻(ch) 涘(s) 沚(zh),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溯 洄 从 之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白 露 未 晞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溯 洄 从 之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4、白 露 未 已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溯 洄 从 之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沚 。,反复吟诵 译 蒹葭,含英咀华 品 蒹葭,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溯 洄 从 之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葭(jin ji):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 伊人:那人,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 溯洄(s hu):逆流而上。 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宛:宛如,好像。,深秋的清晨,大雾弥漫,主

5、人公出现在了河边,只见大片的芦苇生长在河岸的两边,芦苇上的露水全都凝结成了片片白霜,给人一种凄冷之感。 就在此凄冷寂静之际,主人公看到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看到了那个日思夜想的那个人,远远地出现在了河岸的另一边,于是主人公就追了上去,想要见到那个人。 茫茫大雾中,主人公开始了逆流而上的追逐过程,他走过弯弯曲曲的河道,道路艰险而又漫长,终于到了对岸,以为追上了,没想到仔细一看,一人还在远处的河中央。,这一首诗极具表现力,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而且这种追求是很艰苦的。 这一章的追逐过程,先写“溯洄从之”,也就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顺流而下。所以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就更加的艰苦,这样的细节就有很好

6、的表现力。,蒹 葭 凄 凄 ,白 露 未 晞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溯 洄 从 之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苍青色。 晞(x):干。 湄(m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水中高地。,气温渐渐升高,在密密丛丛的芦苇叶上,霜已经化成了露珠,主人公心心念念的伊人,就在不远的岸边了,他鼓足了劲追过去,道路艰难又陡峭,好不容易追到了开阔的河面上,却看到伊人好像又到了河流中的沙滩上,还是没有追上,主人公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失望,但是不放弃,继续跟着伊人的脚步追寻下去。,蒹 葭 采 采

7、,白 露 未 已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溯 洄 从 之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的意思。 已:止,完。 涘(s):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zh):小块陆地。,诗人鼓足勇气继续追寻,在那河岸两旁茂盛的芦苇丛中,叶子上的露水还没有干,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了。 他继续逆流而上地追逐,道路艰险而且漫长曲折,终于再次追到了笔直的河面,但是伊人又出现了前面的小岛上,主人公还是没有追上他日思夜想的那个伊人。,诗歌讲述了主人公不懈的追求过程,并将追求时间和地点的延伸变化在诗歌中巧妙表现出来,这是这首诗的表现力之一。

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通过芦苇叶子上露水的变化映衬出时间的变化。 除此之外,主人公追求的地点也在不断延伸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通过地点和时间的不断变化反映出主人公追求伊人过程中的漫长以及道路的艰难曲折。,诗歌看似分为三章,但其实三章的主题内容是一致的,都是表现主人公不畏艰险曲折,不懈追求伊人的过程。 这种用重复相似的内容反复来表现诗歌,是诗经里面最有韵味的一种艺术手法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只用一章,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的。 通过变角度,用反复的

9、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味。,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芦苇茂盛无边,清晨的白露还没晒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在岸边有水草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以登攀。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 深秋的芦苇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还没全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水边那个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曲折。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冥思乐想 析 蒹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复沓的章法,递

10、进的层次,时空的变化,往复吟咏的抒情力度,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 复沓的章法,一章一章又一章;表现出递进的层次、变化的时空。因为反复,所以抒情的力度增大,表达出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魅力。,秋景起兴渲染氛围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 蒹 葭 采 采 ,白 露 未 已 。 深秋的清晨,大雾弥漫,主人公日思夜想的伊人出现了,他不顾艰难险阻地追了上去。 三次起兴,描绘了一片萧瑟苍茫的景物,氛围沉郁凄清,笼罩全诗,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怅惘的感觉,渲染了一种凄冷寂寞的气氛,为主人公的活动和心情奠定了基础。,秋景起兴 渲染氛围,意象幽

11、远手法生动 深秋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以景衬人,情景交融。蒹葭是一种景物,在诗里面也叫意象;白露也是意象;又长又远又艰险的道路也是意象。 深秋的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这都是以景衬人,情景交融。除此之外,诗歌还写了水,水天茫茫,山高路远。还是为了衬托主人公追求道路的曲折艰难。,意境凄美朦胧悠远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不可即。全诗的意境飘渺、朦胧、迷离、凄美。 意境就是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境。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是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地看着,就是不能走到她的跟前,于是这首诗的诗境就是飘渺的、朦胧的、迷离的、凄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 这一首诗很有象征的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现的是一种坚持,对美好向往的不懈的追求,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这就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言外之意,非常富有哲理。,感谢聆听,如有意见或建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