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37341748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PT 页数:275 大小: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275页
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275页
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275页
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275页
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2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知识分享(2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主讲人 陈月芳 中国 苏州,2,3,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了解)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p15 (3)(加)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P13- p15,4,(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1/3 p6,环境标准体系:各种不同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两类两级) 国家级: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

2、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方级: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6,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环境标准的特性:强制性与推荐性 地方严于国家级标准,(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3/3 p8,7,(1)了解(熟悉)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3)了解(熟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4)了解(熟悉)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3、之间的关系。,(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8,(1)了解(熟悉)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p8,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9,(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p8,标准的等级跟着功能区走。 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反之则宽松一些。 例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三类)与对应的标准等级(三个级别) 例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五类)及对应标准等级(五个级别),10,(3)了解(熟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p10,排放标准限值分级别。根据不同工业行业的

4、工艺技术、污染物产生量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处理技术等因素确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限制。 环境质量标准分级别。,11,(4)了解(熟悉)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p8,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由行业标准时优先执行时行业排放标准。,12,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工作程序 熟悉(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p18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 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13,2.工作等级划分

5、,(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度;,14,(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p20,(1)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和规模;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如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浓度等;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等。 (2)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与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现有环境特征发生变化的范围和程度等 (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15,(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

6、度 p20,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划分评价等级。对各单项环境要素而言,分为三个工作等级 不同工作等级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深度不同: 一级要求全面、详细且深入,对环境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影响和提出措施,并应当采用定量化计算来完成; 二级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定量与定性结合); 三级仅须进行一般性评价,以定性为主。 对每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而言,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等级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要包含所有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16,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熟悉(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 1/2 p30,内容 (1)总则; (2

7、)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措施的投资估算;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7,熟悉(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 2/2 p30,要求: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标和照片,以使提出的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核。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其重点

8、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主要的技术问题另编制专题报告。,18,4.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1)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 (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 (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 (5)(加)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19,(1)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p21,(1)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 (2)提出的数据资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 (3)凡是可以定量表述的内容,如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等,应通过分析尽可能给出定量分析; (4)工程分析要突出重点,表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9、的特征; (5)工程分析应在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技术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20,(2)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 p23,施工阶段; 运行阶段; 退役阶段。,21,(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1/2 p22,(1)宏观背景分析。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总体规划和其他建设内容的关系。 (2)工艺过程分析:通过对工程选址、选线、各时段及工艺过程的分析,了解各污染源强、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生产清洁水平等影响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有没有敏感区域。 (3)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建设项目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

10、、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这些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4)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物流输入、输出平衡表。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环境影响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22,(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 2/2 p22,(5)场地的开发利用。通过了解拟建项目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分析项目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协调性,以及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土地带来的环境影响因素。 (6)非正常工况分析。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一般性事故和漏泄等情况时的污染物非正常排放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

11、放的来源、污染物种类与强度,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频率等。 (7)总图布置方案分析。从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及敏感点目标出发,分析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和其他建设内容的关系。 (8)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各种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工程发生的具体环境,分析其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尤其注意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工程分析。,23,(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 p23,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其中应注意非正常工况污染源强的核算与确定。 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厂地开发利用分析。,24,(5)(加)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 p21,(1)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

12、大,但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也较高。在平工作等级较高、评级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该方法; (2)物料平衡法:以理论为基础,比较简单,但是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建设项目。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理想状态考虑,计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 (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是最为简便,当评价工作等级要求较低、评价时间短或是无法去类比分析法和物料平衡法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方法。该方法可以作为以上两种发放的补充,但是采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25,5.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2

13、6,(1)熟悉(了解)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p23,从范围确定与参数筛选、资料收集及其有效性、调查深度与广度三方面考虑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包括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搜集现有资料时,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27,(2)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p

14、24,(1)地理位置; (2)地质环境; (3)地形地貌; (4)气候气象; (5)地面水环境; (6)地下水环境; (7)大气环境; (8)土壤与水土流失; (9)生态调查; (10)声环境 ; (11)社会经济; (12)人文遗址; (13)人健康状况等。,28,(3)掌握(熟悉)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 p24,收集资料法: 优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资料, 不足: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现场调查法: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

15、资料的不足。 这种方发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遥感 法: 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海洋等。 此方法调查精密度低,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29,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 (2)掌握(熟悉)常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 (3)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 (4)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 (5)(加)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30,1 对已确

16、定的评价项目,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及当地环保要求,确定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 3 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1)熟悉(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 p28,31,(2)掌握(熟悉)常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 p28,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下此方法简单,应首先考虑。 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一般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数据、参数,不能采用前两种方法时,可采用该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采用此方法。 专业判断法:是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32,(3)掌握(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