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7329417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摘要: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文章从分析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入手,深刻阐述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应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应坚持特色发展,把特色办学作为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应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泉;应坚持人本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关键词:内涵发展;地方农林院校;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

2、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面向农业生产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的历史重任。地方农林院校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2007年全国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和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达到74所,属于教育部直属的农林高校只有6所,其他大多是地方农林院校1。地方农林院校不仅数量大、分布面广,每年的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占全国农林院校总招生数、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中的绝对多数,而且,由于农业是一个区域性特征特别突出的产业,地方农林院校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

3、重要。高等教育正在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提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地方农林院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办学规模近年来虽然快速扩大,但办学实力还不强,办学质量还不高,办学效益还有待提高。综合现有的文献来看,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对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进行过阐述,但仍缺少清晰的界定,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一些学者对高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过探讨,但对地方农林院校内涵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从分析高校内涵发展的概念入手,深刻阐述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理念。一、地方农林院校内涵发展的概

4、念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外延发展是与内涵发展相对应的概念,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人们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概念最初用于高等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我国高校教育规模比较小,办学效益比较低,单个高校不具有规模效益。与主张通过新建高校来增加招生规模的“外延发展”思路对应,“内涵发展”是指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扩大教育规模的发展模式,这种扩展方式也可称之为体制内扩张。在不大幅度增加投入的前提下, “内涵发展”方式被认为是扩大在校生规模的有效途径2。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众化进程,教育规模迅速扩张

5、,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为了扩大办学规模,缓解校园紧张局面,一些高校或实施合并战略,或新建校区,但多校区管理,降低了管理效率,大幅度增加了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面对这种状况,一些教育专家提出高等教育要从“内涵式”发展转向“外延式”发展,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要求。这里的“外延式”发展就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要有别于精英教育系统。于是,大批新建高校特别是为数众多高职院校、应用性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民办高等学校开始陆续出现。1999年以来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就是靠降低入学标准和外部资源扩张,通过实施“外延式”

6、发展来实现的。随着扩招的持续,资源的紧张加剧,生师比失调、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之声日渐强大。高校定位问题、高校内部治理问题、“教育性失业”等许多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做出答复。“内涵发展”正是对这种呼声的回应。于是,高等教育发展观开始从重视数量扩张转向重视质量提高上来,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提前实现,2005年,国家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明确提出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这种情形下,“内涵发展”概念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涵义变成了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以区别于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偏重数

7、量的发展。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就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主持召开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并深刻指出:“从长远看,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6这段精辟论述为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确定了指导方针,也大大推进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认识。2010年7月,纲要颁发实施。作为工作方针,纲要明确要求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注重内涵发展。由此看来,人们对高等教育内涵

8、发展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刚产生时的含义,从一种规模和数量增长策略演化为抑制数量规模、着眼质量提高的策略,并进而演化为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这种演化是一个逐步接近高等教育发展本质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核心内涵逐步显现出来,高校越来越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向高等教育本质进行回归,并最终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得到了扩充。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内涵质量为主线,以获得最佳办学效益为目标,以学校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主动服务

9、“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通过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大学精神,培养和强化自身特色与优势,促进学校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二、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分析1.实施内涵发展,是地方农林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人民满意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的基本判

10、断4,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规模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满足需要的重要尺度。内涵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和协调好规模、质量、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模式5。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 “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两个基本问题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变的具体行动。2 . 实施内涵发展,是地方农林院校贯彻纲要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方式随着时间推移,资源短缺

11、、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等严重后果逐渐呈现。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刻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在更长时期内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

12、结合点,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纲要明确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高等教育下阶段的主要任务7。因此,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是地方农林院校贯彻纲要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3. 实施内涵发展,是地方农林院校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我国农科(包括林科)在校生371244人,比1999年增

13、加146.1%,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比1999年增加251.1%,硕士在校生32336人,比1999年增加407.8%,本科在校生188067人,比1999年增加78.3%,专科在校生143539人,比1999年增加288.7%1。认真审视这种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这种跨越式发展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而产生的,是基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强大的社会需求,通过增加专业和学科数量,扩充教师队伍,扩大校舍面积,加大资金投入等途径来实现的,是一种以外延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我们在充分肯定这种外延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客观面对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整体投入有限

14、与农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矛盾;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与高等农林教育贡献率不高的矛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矛盾;农林高校债务负担日趋沉重,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外延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内部管理水平等“软件”建设仍有待加强。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高校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走以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内涵发展之路。从2006年起,“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旨,数量扩张受到强力抑制,从而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一个轮回。因

15、此,对地方农林院校内涵发展的涵义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地方农林院校内涵发展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科学设置内涵发展目标,合理选择内涵发展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地方农林院校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解决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三、地方农林院校实施内涵发展的基本理念1.坚持质量第一,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任务。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质量,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是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地方农林院校,大多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培养质量代表了地方农林院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坚持内涵发展,首先

16、,就要求地方农林院校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将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一个是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要把学校整体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上来,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上下功夫,推动各项工作上质量、上水平;另一个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要将学校建设的重心转移到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软件建设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