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3731230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31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 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 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 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 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2、 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 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 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 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 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 梨花呢? ”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3、。”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 花处处开。 ”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 达了老人对小姑娘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 ” 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 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 “她姐姐很受感动” ,“ 很受感动 ” 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 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

4、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 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 我” 和老余的见闻为主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 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直接描写的人物有“ 我 ” 、老 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 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 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

5、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变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 题。 (3)文章的标题是“ 驿路梨花 ” ,字面的意义是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 什么?用 “ 驿路梨花 ” 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答案】 (1)A (2)A (3)“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 的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 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 【分析】( 1)A 错在 “ 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 ,这句话应该是动作描写。B

6、CD 理解 正确。 (2)A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 我” 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 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 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BCD分析正确。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我” 和老余在深山里正担心夜晚无处住宿时,发现了一片梨花 林,找到了这件小茅屋。听瑶族老人讲,这件小茅屋是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的,解 放军走好,一个叫做梨花的哈尼小姑娘一直照料,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接着照料小茅 屋。这样梨花既指驿路上的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梨花贯穿全文始 终,是全文的线索。据此可知结尾引用诗句“

7、驿路梨花处处开” ,既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而且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A; A; “ 梨花 ” 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 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歌颂了雷锋精神已 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内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 主旨,然后据此分析关键句的作用和内涵,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插叙的作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 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

8、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 小说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与含义的能力,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作用的能力。文章的标题作 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 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 );吸引读者兴趣。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 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9、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次拥抱 徐树建 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 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 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 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 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 说,连饭也不想吃。” 林海忙说: “ 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妈打断林海说:“ 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

10、没有 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 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 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给 妈打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 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 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

11、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 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 欠爸一个拥抱哩。 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 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 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看到爸正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妈说: “ 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

12、要拥 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林海好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 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 ?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 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 ?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 爸,我拥抱你了” ?爸没有回答,在几分钟之前爸已走了。 (有改动) (1)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 拥抱 ” 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下列两处横线上填写有关的情 节内容。 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 _

13、_ 爸去世时,给了爸拥抱。 (2)林海的爸为什么如此在意儿子的一个拥抱? (3)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自然段。 (4)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林海这一人物形象。 (5)简要分析本文第?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答案】 (1)接到母亲电话,决定给爸一个拥抱;很久未回老家,欠爸一个拥抱 (2)“ 拥抱 ” 这个动作表达的是爱,传递的是亲情(或因为拥抱代表着儿子对他的爱,林海 离家时拥抱了妈妈,却只向从小天天把他搂在怀中的挥挥手,爸爸觉得父子之间生分了, 爸爸期待林海对他爱的回应。 (3)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爸在林海心中的分量和重 要性,表现了林海知道爸病重时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14、。 (4) 通过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 接 到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 反思(或知错就改、孝顺)的人; 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是一个信守承 诺的人; 通过写他得知父亲病重的所思所感,看出他是一个深爱父亲的人。 (5) 故事戛然而止,语言简明,引人深思; 点睛之笔,含蓄点明中心,要珍惜当 下,珍惜亲情。 【解析】 【分析】( 1)先明确 “ 拥抱 ”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接着题目中所给出的第一个 和第四个情节,找到相关的事件,再按与示例相同的句式分别进行归纳概括。临别时没有 给父亲拥抱,回来

15、后林海接到母亲的来电,决意给爸一个拥抱;但是后来林海很久未回老 家,就这样一直欠着父亲一个拥抱,最后是父亲去世时,才给了父亲一个拥抱。据此填写 相关情节即可。 (2)从父亲的语言来看,是因为“ 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 看似无意的 “ 拥抱 ” ,在父亲的心目中其实是爱意的表达,所以他很看重。 (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先要能正确判断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 这里的句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将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林海心 中的位置,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得知父亲的病情时,林海十分痛苦。 (4)从文中林海接到母亲的电话后,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欠父

16、亲一个拥抱,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有孝心、懂事的孩子;从林海得知父亲病情时及回来家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一 个重亲情,爱父亲的好孩子。 (5)从语言方面来看,小说的末段内容简洁,但却有力,它既让读者感动,又引起读者 的深思,属于耐人寻味式的小说结尾,这样使文章的主旨含蓄而又深刻。 故答案为: 1、接到母亲电话,决定给爸一个拥抱2、很久未回老家,欠爸一个拥抱 “ 拥抱 ” 这个动作表达的是爱,传递的是亲情(或因为拥抱代表着儿子对他的爱,林海离家 时拥抱了妈妈,却只向从小天天把他搂在怀中的挥挥手,爸爸觉得父子之间生分了,爸爸 期待林海对他爱的回应。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父亲比作大山、大树,形象生动地写出爸在林海心中的分量和重要 性,表现了林海知道爸病重时内心的震惊和痛苦。 通过林海盼望回老家与父母团聚,看出他是一个重亲情或孝顺、懂事的人; 接到 母亲电话,意识到父亲期待一个拥抱,决定下次回去补上拥抱,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懂得反 思(或知错就改、孝顺)的人; 久未回家,仍记得欠父亲拥抱,说明他是一个信守承诺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