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284860 上传时间:2020-07-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卷1)高考历史最后一卷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押题卷(新课标卷1)高考最后一卷历史(第一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 1马克垚认为,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据此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近乎平等B.诸侯国是由周王室管辖的地方政权C.周王室的权威尚未被诸侯国认可D.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并无盟约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说明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近乎平等,故A项正确。B、D项材料均不能体现。C项误读材料。 2汉文帝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

2、樵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汉文帝的这一举措A.促进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B.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C.突出了统一市场的重要性D.体现了抑商政策的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弛山泽之禁”,是指放松对山林矿藏资源的专营,将资源性产业向民间开放;废除过关用“传”的制度,则减小了地区之间的物流成本,统一市场的优势得以展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C项观点片面。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极度羸弱,在此背景下汉文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复苏,结合“一度废除”可知这种举措仅是暂时性的,D项错误。 3

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这一演变具体是指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宋明理学形成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D.明清儒学活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儒学的活跃。A出现于战争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不符。宋明理学家主要是复兴儒学,与“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无关,B项错误。C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改造儒学主要是为了迎合汉武帝借助思想统一实现

4、政治统一的需要,与“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相悖。明清交替之际,汉族士人感于明亡之痛,抨击传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由此出现儒学活跃的局面,故D项正确。 4下表摘编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A.秦朝御史大夫B.明朝内阁大学士C.唐朝六部尚书D.清朝军机处大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表格中的“传旨或述旨”“内阁奉上谕”可知,该行政官员负责皇帝谕旨的下达;“因奏请而降者”“交内阁传抄者”,说明该行政官员可以向皇帝奏报文书,其权限在内阁之上,据此可判断该行政官员为军机大臣,故D项正确。其他各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5晚清时期,“农村共同体松散了:宗族内部互相救

5、助的组织的活动范围缩得更小了社会机构受到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开始逐渐瓦解”。据此可知A.清廷覆灭导致传统社会湮灭B.政治制度改革能够维持社会稳定C.民众起义难以维持社会稳定D.义和团运动标志着农村开始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清廷覆灭后旧思想旧习俗等还大量存在,清廷的覆灭并没有使传统社会随之湮灭,而是使它越来越陷入混乱,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社会机构受到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说明民众起义没有维持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社会机构开始逐渐瓦解,而不是农村开始瓦解,D项说法错误。 6下表描述了18831893年中国棉花、棉纱等进出口贸易状况

6、。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棉花价格下跌植棉区缩小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C.传统手工纺纱业停止生产D.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表格表明,18831893年中国棉花输出增长了20多倍,这势必造成中国棉花价格上涨、植棉区范围扩大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A项错误。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棉纱进口也不断增加,说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即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依据不足。 71916年2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提出“伦理革命”的口号时说:“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

7、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据此可知,陈独秀A.认为伦理觉悟比政治觉悟重要B.具有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C.批判为君主专制辩护的传统文化D.批判传统社会契约型伦理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分析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家族伦理是封建制度之遗物,要实现政治平等、经济独立就必须首先铲除这种家族伦理。故选A。 8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明确提出改革要以“市场取向”,到20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A.改革初期政府尚未认清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8、B.政府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不复杂C.改革中中国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D.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共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说明中共虽然还没有提出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明确提出搞市场经济,但在改革之前中共已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有较深刻的认识,A、C项错误。材料表明,改革之初中国政府强调发展商品经济,之后提出改革要以“市场取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明发展市场经济是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的,也说明了发展市场经济在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过程中,政府需要解决一些棘手问题,B项错误,D项正确。 9

9、罗马法规定:丈夫是他妻子的法官。假如妻子犯了错误,丈夫可以惩罚她;假如妻子喝醉了酒,丈夫可以谴责她。后来,又规定对妻子的处理要得到由夫妻双方家庭所有成员参加的家庭法庭的批准。上述规定的变化反映出A.罗马法鼓励身体暴力和家族内部惩罚B.罗马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C.罗马法解决了家庭仇怨和纠纷问题D.罗马妇女与男子的家庭地位逐步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表明,罗马的家庭组织体现的是父权家长制,后来丈夫的权利有所松动,说明家庭结构反对强有力的集权体制,故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A项错误。任何时代,家庭仇怨和纠纷都难以避免,C项错误。D项材料依据不足。 10苏联政府在冶金、矿业

10、、电力等部门建立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政府这一决策A.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B.完全符合苏联当时的国情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材料表明,当时的苏联政府强调独立自主和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斯大林模式相吻合,故A项正确。“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中止。新经济政策过早地中止,与当时的苏联国情并不相符合,B、C项错误。根据“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可知,D项错误。 11罗斯福在就职第一周发出警告称:“漫长的三个年头以来,联邦政府正走在通向破产的路上。”紧接

11、着国会通过了经济法案,授权把联邦政府部门的工资和退伍老兵的津贴每年削减4亿美元以上。这反映出罗斯福政府初期A.准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B.主张保持预算平衡C.继续执行自由放任政策D.试图推卸政府责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A项材料依据不足。C项与“国会通过了经济法案,授权把联邦政府部门的工资和退伍老兵的津贴每年削减4亿美元以上”相悖。D项误读材料。 12“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 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中,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西欧中心地位的丧失B.美苏全球霸权的确立C.西欧国家力量

12、的崛起D.美苏冷战对峙的缓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二战后西欧失去世界中心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确立,但这都不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A、B项错误。美苏冷战对峙的缓和,与“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D项错误。二战后,随着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欧国家再度崛起,极大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6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徐光启“平生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正当徐光启、李之藻等晚明实学派高扬“古圣贤”实学旗帜之时,他们十分惊喜地发现,耶稣会士传入的西洋学术也是一种“实学”,是他们可资援用的学术生力军。于是,西方科技精神成

13、为他们批判空疏理学的又一柄利器。徐光启曾在刻同文算指序中比较西洋科技与宋明理学,以为前者“时时及于理数,其言道言理,既皆返本跖实”,而后者不过是一些“虚玄幻妄之说”。在刻几何原本序泰西水法序中,徐光启又一再称赞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一一皆精实典要,洞无可疑”。“凡世间世外,万事万物之理,叩之无不河悬响答,丝分理解”。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畬赴任福建汀漳龙道台。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披阅旧籍,推敲考订”,创作瀛环志略。他广泛接触英、美等国的传教士、领事馆人员和商人,如饥似渴地探求域外知识,思考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原

14、因和性质。在描绘南洋群岛的现状时,他亲自拜访去过当地的福州老舵手。有一次,英国驻福州领事阿利国的夫人,应徐继畬请求帮他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以不同颜色标注各个地区。徐继畬收到此图,立即发现无阿富汗国,去信问询原因,大家知道原委后,无不敬佩至极。光绪二年(1876年),郭嵩焘出使西洋,目睹了西方世界的实际情况,印证了瀛环志略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述。摘编自徐继畬:“东方伽利略”的遭遇(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和徐继畬向西方学习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和徐继畬在对待西学态度上的异同之处。(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徐光启和徐继畬向西方学习的共同历史意义。【

15、答案】(1)社会背景:前者,晚明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商品经济发展;理学走向肤庸空疏;西学输入。后者,鸦片战争后清廷统治危机出现,急需探索新知,寻求强图御侮之道;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长期闭关锁国,华夷观念浓厚。(2)同:对西学充满热情,认为西学能够经世致用;撰写传播西学的著作,利用西学挽救危机。异:徐光启了解西学途径单一;利用西方科技批判传统理学。徐继畬了解西学途径众多,渴求探索西方强盛之道;脚踏实地地探求西学,不耻下问、勇于质疑。(3)共同历史意义:冲击了人们的陈腐观念,彰显思想启蒙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化。【解析】第(1)问,据“西方科技精神成为他们批判空疏理学的又一柄利器”“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畬赴任福建汀漳龙道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作答。第(2)问,据“他们十分惊喜地发现,耶稣会士传入的西洋学术也是一种实学”“他广泛接触英、美等国的传教士、领事馆人员和商人,如饥似渴地探求域外知识”等信息概括相同之处;据“徐光启又一再称赞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访问西人,耳闻笔录,搜集资料”等信息回答不同之处。第(3)问,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启蒙、中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