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277574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政理论考研资料摘录(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原考研资料摘录,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没有达到“好的增长”。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中的贫富差距过分扩大、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各种利益矛盾日益集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短缺、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所以我们要强调科学的、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质和量的统一,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如果忽视注重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必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

2、的困难,甚至灾难。,材料分析题,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存在着两面性,即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濒危乃至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利用资源日益短缺甚至面临枯竭,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各个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恶果。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 请回答: (1)应当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答题要点,要促

3、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与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并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着自然,人类本身也在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一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3)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

4、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脱离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4)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形

5、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材料分析题:,历史上,舟曲森林茂密。舟曲与九寨沟相距不远,以前植被状况也差不多。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九寨沟停止了森林砍伐,舟曲却一直持续。直到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才被迫停止森林砍伐。经过几十年的过度砍伐,使舟曲成为荒山秃岭,生态难以恢复,舟曲泥石流灾难就是在上述的背景下发生的。,对此有人指出:“我们如果总是把灾难简单地归咎于自然,逃避责任、掩盖矛盾,不注意问题的实质,更大的灾难不可避免。” 请结合舟曲泥石流现象,分析说明最后一句话包含的哲理。,答题

6、要点,(1)舟曲泥石流现象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原理在现实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是人类实践的失误造成的。由于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大肆砍伐森林,使舟曲的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结果导致灾难

7、的发生。,()舟曲泥石流告诉我们,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改造自然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和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舟曲泥石流告诉我们,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在遵循社会规律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和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

8、,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和谐世界主张 的主要内容: 国际安全与政治方面:和平与民主; 国际经济方面:互利与合作; 人类文明方面:开放与包容; 人类社会与地球

9、环境的关系方面:天人合一。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中国的衰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形形色色的人们提出过五花八门的主张:一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祸国殃民的“祖宗之法不可变”,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倡导在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的“自改革”,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企图实行修补封建制度的“新政”,,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期望建立平均主义的小生产的王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力主“维新变法”,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则主张通过人民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然而,许许多多人们的选择都完全或

10、基本上失败了,唯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使中国开始走上独立统一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请回答: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怎样理解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关系?,答案要点: (1)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事实表明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往往具有种种极为不同的主体选择性,然而在众多的选择中只有那些适合中国实际及其外部条件的正确选择才能实现,这就证明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规律有着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社会规律的这一特点,造成社会规律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假象。其实,社会规律依存的不是人的意志,

11、而是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对于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性的关系,大体有三种回答:第一,将社会规律简单化、绝对化甚至神秘化,完全否定主体选择性,这是机械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第二,过分夸大人的选择的作用,完全否定社会规律以及历史决定论。这是唯心主义主体选择论的观点。,第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克服以上两种观点的片面性,主张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统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总是在既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从而使人们的主体选择性受到条件的限制。近代中国,,中国GDP超过日本,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但是中国人均水平只有日本的

12、十分之一。全国还有几千万的绝对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仍然是中国人民面前的突出课题。 坚持“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方针,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解决好国内的民生问题。,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材料题,我国现阶段入学费用支出,包括学费、住宿费等所有开支年平均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有的学校仅学费就超过1万元。从实际支付能力看,中国的大学消费是日本的3倍以上。中国社科院专家朱庆芳指出“近十年来,教育乱收费高达2000亿元,一名大学生的学杂费,从1989年的200元已经涨到了1万元,上涨幅度达到

13、了50倍,使城乡居民不堪重负。”摘自新华每日电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马克思,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我国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2、我国人口问题庞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接踵而至,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4、我国生态环境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些材料表明,在新世纪,在全面建

14、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2、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3、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把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结合起来。4、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劳动生产率,开发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

15、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坚持质与量的统一,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追求一种又有质量又讲效益

16、,又能体现以人为本,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协调的经济增长。 实现有质量、讲效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 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又强调效率优先,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直接原因。监管制度不健全,出现相当数量的非法收入,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破除平均主义,当时的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拉开差距调动劳动者积极性,重心在效率。十六大前后,重心就开始向社会公平转移,更注重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明确强调:“初次分配、再分配都要注意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重心转向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应该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当前我国,分配问题是人民群众根本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