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7274648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第四章 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4.1 概述流域水文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性模型和系统模型。在水文预报中,概念性模型和系统模型应用较多,此处主要介绍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它与物理模型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一是它的所有条件均可由原型观测资料直接给出,不受比尺的限制,即数学模型无相似律问题;二是它的边界条件及其它条件可严格控制,也可随时按实际需要改变;三是它的通用型较强,只要研制出一种适用的应用软件,就可用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四是它具有理想的抗干扰性能,只要条件不变,重复模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不会因人、因地而异;五是它的研制费用相对较低。因此,

2、流域水文模型的研制和应用受到水文学家和水文工作者的普普遍重视。世界上第一个流域水文模型Stanford模型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目前全世界已提出数以百计的流域水文模型。主要包括由美国天气局V. T. Sitten提出的API模型、N. H. Crawford和R. K. Linsley提出的斯坦福模型以及R. J. C. Bernash等提出的萨克拉门托模型,日本国立防灾科学研究中心菅原正已教授提出的水箱模型,丹麦技术大学提出的NAM模型,以及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提出的新安江模型。这些概念性水文模型对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由于这些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模拟预报精

3、度,因此在洪水实时预报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安江三水源模型。4.2 新安江模型的基本原理原华东水利学院的赵人俊教授于1963年初次提出湿润地区以蓄满产流为主的观点,主要根据是次洪的降雨径流关系与雨强无关,而只有用蓄满产流概念才能解释这一现象。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对产流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山坡水文学,它的结论与赵人俊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传统的超渗产流概念只适用于干旱地区,而在湿润地区,地面径流的机制是饱和坡面流,壤中流的作用很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新安江模型采用蓄满概念是正确的。但对于湿润地区,由于没有划出壤中流,导致汇流的非

4、线性程度偏高,效果不好。80年代初引进吸收了山坡水文学的概念,提出三水源的新安江模型。 新安江模型是分散性模型,可用于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新安江模型采用集总模型,当面积较大时,采用分块模型。它把全流域分为许多块单元流域,对每个单元流域作产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再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洪水演算,求得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把每个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相加,就求得了流域的总出流过程。该模型按照三层蒸散发模式计算流域蒸散发,按蓄满产流概念计算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采用流域蓄水曲线考虑下垫面不均匀对产流面积变化的影响。在径流成分划分方面,对三水源情况,按“山坡水文学”产

5、流理论用一个具有有限容积和测孔、底孔的自由水蓄水库把总径流划分成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在汇流计算方面,单元面积的地面径流汇流一般采用单位线法,壤中水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的汇流则采用线性水库法。河网汇流一般采用分段连续演算的Muskingum法或滞时演算法,但它一般不作为新安江模型的主体。概念性模型的结构应该反映客观水文规律,参数应该代表流域的水文特征,把模型设计成为分散性的,主要是为了考虑降雨分布不均的影响,其次也便于考虑下垫面条件的不同及其变化。降雨分布不均,不但对汇流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对产流也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采用集总性模型,应用面平均雨量来进行计算,误差可能很大,而且是系

6、统性的。新安江模型按泰森多边形法分块,以一个雨量站为中心划一块。这种分法便于考虑降雨分布不均,不考虑其它的分布不均。新安江模型的流程图见图4-1所示。图中输入为实测降雨和实测蒸散发能力,输出为流域出口断面流量和流域蒸散发量。方框内是状态变量,方框外是常数常量。模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蒸散发计算、产流量计算、水源划分和汇流计算。4.3 新安江模型的结构4.3.1 蒸散发计算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的蒸散发计算采用的是三层蒸发计算模式,输入的是蒸发器实测水面蒸发和流域蒸散发能力的折算系数,模型的参数是上、下、深三层的蓄水容量、和深层蒸散发系数。输出的是上、下、深各层的流域蒸散发量、和。计算中包括三个时变

7、参量,即各层土壤含水量、和。以上的、分别表示总的流域蓄水容量、图4-1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流程图蒸散发量、土壤含水量。各层蒸散发的计算原则是,上层按蒸散发能力蒸发,上层含水量蒸发量不够蒸发时,剩余蒸散发能力从下层蒸发,下层蒸发与蒸散发能力及下层含水量成正比,与下层蓄水容量成反比。要求计算的下层蒸发量与剩余蒸散发能力之比不小于深层蒸散发系数。否则,不足部分由下层含水量补给,当下层水量不够补给时,用深层含水量补。三层蒸散发的计算程序框图见图4-2。其中。所用公式如下:当时, (4-1)当时, (4-2)若,则, (4-3)若且,则, (4-4)若且,则, (4-5)以上各式中,。图4-2 蒸散发计算

8、程序框图4.3.2 产流量计算产流量计算系根据蓄满产流理论得出的。所谓蓄满,是指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在土壤湿度未达到田间持水量时不产流,所有降雨都被土壤吸收,成为张力水。而当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后,所有降雨(减去同期蒸发)都产流。一般说来,流域内各点的蓄水容量并不相同,新安江三水源模型把流域内各点的蓄水容量概化成如图4-3所示的一条抛物线,即 (4-6)式中:为流域内最大的点蓄水容量;为流域内某一点的蓄水容量;为图4-3 流域蓄水容量曲线蓄水容量值时的流域面积;为流域面积;为抛物线指数。据此可求得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为 (4-7)与流域初始平均蓄水量相应的纵坐标()为 (4-8)当时,

9、则产流;否则不产流。产流时,当,则 (4-9)当,则 (4-10)作产流计算时,模型的输入为,参数包括流域平均蓄水容量和抛物线指数;输出为流域产流量及流域时段末土壤平均蓄水量。4.3.3 水源划分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用自由水蓄水库的结构代替原先的结构,以解决水源划分问题。按蓄满产流模型求出的产流量。先进入自由水蓄量,再划分水源,如图4-4所示。此水库有两个出口,一个底孔形成地下径流,一个边孔形成壤中流,其出流规律均按线性水库出流。由于新安江模型考虑了产流面积问题,所以这个自由水蓄水库只发生在产流面积上,其底宽是变化的,产流量进入水库即在产流面积上,使得自由水蓄水库增加蓄水深,当自由水蓄水深超过其最

10、大值时,超过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模型认为,蒸散发在张力水中消耗,自由水蓄水库的水量全部为径流。图4-4中:为自由水蓄水库的蓄水深;为自由水蓄水库的蓄水容量;为产流面积。底孔出流量和边孔出流量分别进入各自的水库,并按线性水库的退水规律流出,分别成为地下水总入流和壤中流总入流。并认为地面径流的坡地汇流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地面径流可认为与地面径流的总入流相同。图4-4 自由水蓄水库的结构由于产流面积上自由水的蓄水容量还不能认为是均匀分布的,即为常数不太合适,要考虑的面积分布。这实际上就是饱和坡面流的产流面积不断变化的问题。模仿张力水分布不均匀的处理方式,把自由水蓄水能力在产流面积上的分布也用一条抛物

11、线来表示,见图4-5。即 (4-11)式中:为产流面积上某一点的自由水容量;为产流面积上最大一点的自由水蓄水容量; 为自由水蓄水能力值的流域面积;为产流面积;为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的指数。图4-5 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产流面积上的平均蓄水容量深()为 (4-12)在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上相应的纵坐标为 (4-13)式中:为流域自由水蓄水容量曲线上的自由水在产流面积上的平均蓄水深;为对应的纵坐标。显然,和都是产流面积的函数,是无法确定的变量。这里假定与产流面积及全流域上最大一点的自由水蓄水容量的关系仍为抛物线分布 (4-14)则 (4-15) (4-16)流域的平均自由水容量和抛物线指数对于一

12、个流域来说是固定的,属于模型率定的参数。已知和,就可以得到。已知上时段的产流面积和产流面积上的平均自由水深,根据时段产流量,计算时段地面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及本时段产流面积和上的平均自由水深的步骤是当时,则 (4-17) (4-18) (4-19) (4-20)当时,则 (4-21) (4-22) (4-23) (4-24)式中:和分别为壤中流与地下径流的日出流系数。在对自由水蓄水库作水量平衡计算中,有一个差分计算的误差问题,常用的计算程序,把产流量放在时段初进入水库,而实际上它是在时段内均匀进入的,这就造成了向前差分误差。这种误差有时很大,要设法消去。处理的方法是:每时段的入流,按5mm为

13、一段分成段,并取整数,各时段的值都可不同,也就是把计算时段分成段,即以为时段长进行计算。这样,差分误差就很小了。当时段长改变后,出流系数和要作相应的改变。其计算程序框图见图4-6。图4-6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水源划分计算框图4.3.4 汇流计算流域汇流计算包括坡地和河网两个汇流阶段。坡地汇流是指水体在坡面的汇集过程,水流不但发生了水平运动,而且还有垂向运动。在流域的坡面上,地面径流的调蓄作用不大,地下径流受到大的调蓄,壤中流所受调蓄介于两者之间。河网汇流是指水流由坡面进入河槽后,继续沿河网的汇集过程。在河网汇流阶段,汇流特性受制于河槽水力学条件,各种水源是一致的,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的河网汇流,仅指各单元面积上的水体从进入河槽汇至单元出口的过程。而不包括单元出口到流域出口处的河网汇流阶段。(1) 坡地汇流计算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把经过水源划分得到的地面径流直接进入河网,成为地面径流对河网的总入流。壤中流流入壤中流水库,经过壤中流蓄水库的消退(壤中流水库的消退系数为),成为壤中流对河网总入流。地下径流进入地下蓄水库,经过地下蓄水库的消退(地下蓄水库的消退系数为),成为地下水对河网的总入流()。其计算公式为 (4-25) (4-26) (4-27) (4-28)式中:为单位转换系数,可将径流深转化为流量,即从mm转化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