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思路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7263002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谈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谈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谈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思路(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敲醒了警钟遇到灾难时,市民避难场所不足,公园应急准备不足,存在很多问题。显现出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我国的公园管理处工作有些被动:场面混乱无序、应急措施准备不充分、应急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借鉴日本等防灾体系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现有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案例调查、研究防灾公园“平灾结合”应当从规划设计入手,以满足“平灾结合”日常设施和灾时设施的功能转换的要求,联系深圳中心公园的管理实践,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手段及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树立避防为主、“平灾结合”的管理理念;公园游憩设施及防灾设施整合设计;加强防灾避险设施

2、维护和管理;抓好应急预案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及加强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督查考核制度。通过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及防灾公园的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灾公园的生态、景观、游憩、文化和防灾避险功能,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防灾公园真正成为城市的“逃生门”。关键词 防灾公园 平灾结合 管理思路目 录1 绪论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1.2 现有相关研究动态11.2.1 日本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11.2.1.1 城市防灾公园的定义11.2.1.2 防灾公园的功能11.2.2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12 目前我国公园在抗震避险应对上存在的问题12.

3、1场面混乱,无序搭设帐篷12.2应急措施准备不充分22.3应急设施不完善23 公园在突发事件应对上不足的原因23.1公园平时重视程度不够23.2 制度不健全23.3 市民对公园避灾功能了解不多24 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手段及方法24.1 牢固树立避防为主、“平灾结合”的管理理念24.2 公园游憩设施及防灾设施整合设计34.2.1 应急避险指挥中心与公园管理处相结合34.2.2 生活安置区与公园广场、绿地相结合34.2.3 应急供水系统与景观用水相结合34.2.4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与公园的仓库相结合34.2.5 应急通信、电力设施与平时监控系统相结合44.2.6 应急厕所与日常可移动厕所相

4、结合44.2.7 公园出入口的“平灾结合” 44.2.8 设置悬挂统一的避灾标识系统44.3 加强防灾避险设施维护和管理84.3.1 指定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84.3.2 完善应急管理资金保障84.4 抓好应急预案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84.4.1 制订日常值班制度、汛期值班制度84.4.2 制定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84.4.3 责任落实到人94.5 加大宣传力度及加强应急演练104.5.1 环保意识及防灾意识的宣传114.5.2 组织周围的市民参与演练114.5.3 中心公园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实况124.6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督查考核制度135 结论与讨论13致谢14参考文献151 绪论

5、1.1 课题研究的背景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敲醒了警钟遇到灾难时,市民避难场所不足,公园应急准备不足,存在很多问题。显现出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上,公园管理处工作有些被动:场面混乱无序、应急措施准备不充分、应急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对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手段及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1.2 现有相关研究动态1.2.1 日本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1.2.1.1城市防灾公园的定义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1。 1

6、.2.1.2 防灾公园的功能防灾公园平时作为市民休闲的游乐场所,主要功能为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等功能,还可供市民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灾时则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11.2.2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2。公园平时满足周边市民休闲

7、、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需要,对居民进行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及环境教育知识的普及,而灾时发挥防灾避险的作用。2 目前我国公园在抗震避险应对上存在的问题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市二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公园内每天涌入避灾人员20万人,高峰时达30万人,公园在顷刻间聚满了惊慌失措的人群,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灾民在公园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避震期,使公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也突显出公园在抗震避险应对上的存在的问题。2.1 场面混乱,无序搭设帐篷 地震发生后,公园在顷刻间聚满了惊慌失措的人群,起初人们打地铺过夜,由于余震不断,灾民们改用旅游帐篷,纷纷在公园内画地为牢,而公园管理者无法控制、措手不及,再

8、后来搭起了各式各样的帐篷,甚至于木结构、钢结构的简易房。群众惊恐的情绪无法平静,管理者则无从下手。2.2 应急措施准备不充分 公园内无防灾功能分区,无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由于平时训练不多,对突如期来的地震准备不足,造成管理者对涌入的恐慌群众无法疏导。2.3 应急设施不完善地震发生后,公园的供电、供水、公厕、临时消毒药物、防火器材、垃圾桶及统一指挥或联络的工具等设施设备明显不足。没有配备灾时可转换的设备。公园管理者对以上这些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拟定相应的处置方案进行解决。印发宣传单稳定群众情绪、搭建临时厕所、配置便桶、增设垃圾桶、增加临时保洁人员、加装碘钨灯、增添流动服务车等设施才满足了

9、受灾群众的日常需要。公园管理者经受住了这一严峻的考验,从忙乱无序到沉着应对,从服务上缺失到发挥最大潜能服务于受灾群众,使灾民安全渡过这一灾难。3 公园在突发事件应对上不足的原因3.1 公园平时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国家建设部倡导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因此公园追求生态、景观、艺术、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而在减灾避灾等方面则重视不够。3.2 制度不健全 公园平时在减灾避灾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健全,没有必要可行的应急预案。3.3 市民对公园避灾功能了解不多长期以来的和平发展,使我国城市居民缺少灾害预防知识的普及,对地震等灾害防御宣传力度不够,市民应对这种突发事件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10、较弱,政府及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不足或根本没有。目前大部分防灾公园是在现有的公园、绿地建成后,再追加防灾功能,由于宣传不够,市民对公园的避灾功能并不太了解。4 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管理手段及方法4.1 牢固树立避防为主、“平灾结合”的管理理念生命至上、高效救援的灾害管理理念在防灾公园也是适用的。我们公园管理者首先应当牢固树立避防为主、“平灾结合”的管理理念。平时发挥公园供游客娱乐游玩的作用同时作为灾害教育场所,教育公众如何避险防灾,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而灾时又能发挥其避灾的功能。4.2 公园游憩设施及防灾设施整合设计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的原则,科学设置防灾公园,从规划

11、设计上要从生态景观和防灾避难相结合入手,完善公园游憩设施及防灾设施整合设计,以解决平灾功能转换。例如:北京曙光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体现了日常设施和灾时设施的功能转换。4.2.1 应急避险指挥中心与公园管理处相结合 防灾公园平时由公园管理处负责管理,灾时,由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协调指挥管理。因此,公园管理处办公地点也是应急避险指挥中心。(图5)4.2.2 生活安置区与公园广场、绿地相结合日本防灾公园内的亭子、廊架平时供游人休憩,灾时把卷帘拉下即可成为临时避难所。在广场、绿地上灾时可搭建临时帐篷成为应急棚宿区。为了方便搭帐篷公园应保留较空旷、种植低矮花草植物的绿地。在棚宿区附近设立应急垃圾处理设

12、施及小型垃圾站运点以解决灾时产生的生活垃圾,同时还应配备消防器材及应急医疗救护(防疫)设施。空旷的草地甚至可以成为直升飞机的临时停机坪。(图1-3) 图1 亭子灾时可成为避难所 图2 园凳灾时可作厨具64.2.3 应急供水系统与景观用水相结合公园内的水景在灾时可作为一般的用水。下埋式饮用水贮水槽平时与城市饮用水系统连接,每日有上下水循环。灾后上下水停止,槽内的水可供1万人饮用3天。条件允许的地段还可开挖水井,配备临时净水装置以解决灾时急用。4.2.4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与公园的仓库相结合购置一定数量灾时急需品:食品、帐篷、药品、手电筒及电池、应急灯、搭帐篷用的绳子、锹、手推车、油锯、灭火器等等。这些物资应当统一造册,统一调配,协调管理。4.2.5 应急通信、电力设施与平时监控系统相结合 园内的监控系统、广播系统、GPS定位系统等平时用于日常管理,灾时可作为指挥避难的工具,并可为避难者提供灾时的各种信息。由于灾时可能电力终断,因此电力系统尽可能采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发电。最好是配备小型发电机。4.2.6 应急厕所与日常可移动厕所相结合日本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