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上传人:大宝****b 文档编号:137239710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ll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承接了上单元的相关知识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陷入绝境,这一课从三个时期(即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当时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问题。本课教材主要介绍经济方面的探索情况,总体特征是成功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和发展的趋势。l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

2、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

3、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l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l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毛泽东:“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并展示材料:名称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钢15.8万吨减少80%煤3243万吨减少48%粮食11318万

4、吨减少25%棉花44.4万吨减少48%中国与美国、印度生产的钢、电产量对比(人均)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2.37公斤538公斤4公斤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全面崩溃,经济落后。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由此导入课题。【设计意图】图片与文字材料的导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并为讲述第一目内容做好铺垫。【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战争的严重破坏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恢复:经过3年努力,工农业生产

5、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探究,让

6、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政权的伟大,利用三年时间使中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并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基础。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成就:超额完成;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7、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探究让学生理解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一五计划的开展,需要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进行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时间:1956年 内容: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2)八字方针: 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

9、坏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

10、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过高,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

11、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合作探究: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

12、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过

13、渡】令人遗憾的是,党中央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未能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设计意图】通过该目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艰难,过程艰辛,成功与失误并存,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激励学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3、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

14、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l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l 教学反思本课资料丰富,有图片、文字、图表等史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本内容充实繁杂,但通过过程完整教学设计,使环节紧凑,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