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199330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综历史评卷分析教学提纲(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文综(历史)评卷分析,宁波大学人文学院 陈君静 0574-87600748 ,一、文综阅卷基本规则与要求,基本原则:公平、公正 组织体系,基本流程: 一评与二评 三评 复查 仲裁 零分卷抽查,评分细则的确定,人文学院,二、2011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稳中求变,难度适中,人文学院,乡土色彩浓郁,例如: 第15题借助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来设置情境。 自选 “遗产”模块材料中摘编自昆曲与浙江的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试题新颖、鲜活和平实,可谓甚为巧妙。,38(1):4.6/5.15 8分 38(2):2.96/3.6 9分 38(3):2.47/2.89 9

2、分 平均:10.02/11.6426分 39(1):3.51/4.85 10分 39(2):4.67/5.42 8分 39(3): 2.73/3.4 8分 平均:10.91/13.67 26分 总平均分:20.93/25.31 自9:5.33/5.37 10分 自10:5.04/5.06 10分,2011,38题:平均:10.8除零,总26分 39题:平均:14.97除零,总26分 总平均分:25.77,2010,2009,38题:平均:10.44/11.5726分 39题: 平均:9.87/10.7826分 总平均分:20.31/22.35,二、答题情况分析,3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

3、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

4、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人文学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问:,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漫长的历史过程。

5、 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人文学院,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1),君主集权

6、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1)。,参考答案:,平均得分是5.15分,难度系数为0.644,主要存在的问题: 基础知识薄弱。不知道西周、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内容,或不能正确区分周秦政治制度的差别。 审题中的粗心大意导致对题意的理解错误。,人文学院,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主要差别:(1)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对象为功臣、子弟及商代旧贵族,对诸侯国内有最高的统治权,在本国为大家,可以世代传袭,对周天子定期朝贡缴纳赋税。(2)而秦代的郡县制每个郡县属于秦王的统治下,郡县的长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最高决策权在皇帝,受皇帝管辖。A3B4,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秦地方直属中

7、央,受中央监管,郡县长官由中央委派不得世袭,形成官僚制。周代分土建邦,诸侯向周天子提供定期军赋、力役及朝贡,中央不再管地方,形成贵族制。A6B6,学生作答情况,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1),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1)。,地方权势过大(2);君主专制(2)。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1),揭露官僚腐败(1),具有进步性(1);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1)。,问(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

8、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参考答案:,平均得分3.60分,难度系数0.40分,主要存在问题: 材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会正确地理解“其专在下”、“其专在上”的含义和阐述确切的内容;不能指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的这一层意思。 历史评价能力不够,没有学生能依据材料而全

9、面地总结出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其专在下:地方掌权,不听命于中央. 其专在上: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治理地方,在郡县中实行分封制,官为民谋利。 评价: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民主思想,是进步的思想,为人民谋利,体现了希望国家富强。A3,B2,其专在下:地方权力过大,形成割据势力,周王室衰微。 其专在上:中央权力过大,地方权力过小,不灵活易腐败。 主张:(1)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2)分封制、郡县制各有缺点。(3)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官僚士大夫腐败无作为。 评价:(1)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吏无能,具有进步意

10、义,体现一定的民主思想。(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政治文明的演进。,学生作答情况,A5,B5,地方权势过大(2);君主专制(2)。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1),揭露官僚腐败(1),具有进步性(1);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1)。,(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

11、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3)。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3)。,参考答案:,学生在理解“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平均得分2.89分,难度系数0.321,主要问题:学生没有关注材料所特意注明的出处年代,造成审题大意,历史时间判断失误;对材料中“新的变化”指什么不能正确理解,导致许多考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回答;考生宏观把握能力不够,缺乏大视野,对中国社会政治进步中

12、的重大线索有哪些不能进行很好的提炼;历史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近代史中政权演变的过程不够了解。,新变化指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被推翻,建立民主共和制政权。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新变化分别指: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专政(军阀官僚);民主共和政体(国民政府)。历史趋势:从封建走向民主。A3,B4,新的变化:辛亥革命。第一句指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句指军阀混战;第三句指中华民国成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历史趋势:由盲目学习西方到结合中国实情。A2,B2,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3)。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3)。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

13、丧到国家独立(3)。,学生作答情况,39. (26分)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事年表,问(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0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2);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2);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2);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2);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2)。,得分为4.85,难度系数为0.485,参考答案:,本问主要考查从大事年表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但

14、学生:不了解本题材料提供的方式和设问的要求,不能依据所提供的大事年表事件进行回答,而是泛泛作答;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较多学生只是针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述,而不能依据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评价。,纵容法西斯侵略行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阻止了法西斯势力进一步东扩;结成世界反法斯同盟;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转折点;加速二点中国战场的胜利。(未一一对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点,使战争朝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方转变。加速了德国、日本的投降,加速了二战的结束。A6,B6,A5,B4,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

15、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问(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参考答案: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2)。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4)。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

16、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2)。,平均得分5.42分,难度系数0.678,主要问题: 材料阅读和信息收集能力的薄弱;历史辩证法没有掌握,不能通过对材料的提供信息的理解作出辩证的说明,往往只表达一个方面的问题理解;不能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评析,说明部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1、在冷战时期,批评冷战时加剧了世界不安定引发军事竞赛,两大国间接对抗的危险又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2、冷战结束后,认为冷战中的大国势均力敌的对抗有助于控制冲突升级,避免新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应用于本国自身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在各科竞赛中,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许多都误以为是冷战前后学术界评价的变化A7B7,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使得两国之间矛盾更加激化,世界局势更加动荡。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的和平,使一些地区冲突转化为超级大国间的核对抗,遏制了战争的爆发。A4B5,学生回答案例,(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