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7189605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高二历史12月学科竞赛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衡阳县一中2016年下学期高二学科竞赛历史试题分值100分时量90分钟命题人一、单选题1古代书院从诞生开始便向社会下层和民间士子开放。即便如元明清时期好多书院改为“官办”也没有改变这一特点。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这表明古代书院()A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C反对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D承担了传承国家学术文化的责任2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

2、,孔子()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相信鬼神存在B主张尊敬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3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4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A主张万物皆理B反对空谈性理C提倡经世致用

3、D否定格物致知5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6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儒学强调入与自然和谐相处C八股取士禁镏人们的思想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7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

4、题材差别很大,一属历史演义,一属英雄传奇;其主人公,一是帝王将相,一是绿林豪杰。然而,明朝人熊飞和杨明琅将二者予以合刻,题曰英雄谱,认为这两部小说的创作宗旨是一致的,即()A意主忠义,旨归劝惩B区别尊卑,明确等级C谄媚于上,以邀荣宠D修身齐家,治天卜8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9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很多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

5、。这些都反映出()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B人文主义者鼓动推翻君主制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10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11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

6、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体现了民主等的启蒙思想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12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A思想自由B人身自由C推翻专制D主权在民13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

7、欧洲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随着交流加深西方逐渐改变对东方的认识B中国因固守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C西方国家借助工业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西方迅速发展与中国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14“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被发现的理论的意义在于()A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B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C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D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15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

8、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16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17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

9、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18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19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

10、为快呢!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A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B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C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D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20“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为此“他们”()A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B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C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D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2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11、()A希望完全学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22教科研协作体高三4月联考29)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B“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D俄国革命受到了“均地权”影响23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

12、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A民权是中国代社会问题B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C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D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24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A在文艺创作上不应限制过多B在政治问题上可以自由谈论C艺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D要制定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划25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A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B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D“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二、材料阅读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