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7132587 上传时间:2020-07-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上海宝山区语文二模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学年第二学期宝山区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积累应用 10 分1. 按要求填空(5 分)(1)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2)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中吕】 潼关怀古(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 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用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 联是“ , 。”2. 按要求选择(5 分)(1)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2 分)A.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 试玉要烧三日

2、满,辨材须待七年期。(2)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 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3 分)A. 我上次曾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 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 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 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8 题。(16 分)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 过法律强加给法

3、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 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 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 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 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 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 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

4、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 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 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 A 比较另类,在听说 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 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 A 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 A 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 之所以对 A 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 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

5、 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 , ,即能 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 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 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 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 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负有道德义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 4 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 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

6、、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 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 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 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 人类文明维系之根。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 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 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 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

7、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 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 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 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 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 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 德底线规则。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 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

8、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 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 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 制视为“伪义务”。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 的真正价值。3. 第段加点词“负”在文中是指 。(2 分)4. 第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吃的“正确的且必须的”的看法。 B. 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 阐明“应当”是社

9、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 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5. 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A. 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B. 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C. 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D. 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6.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 分)A. 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 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 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D. 因此,社会

10、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7. 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3 分)8. 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15 分) 野草的呼吸迟子建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 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 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 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 色的比朝

11、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 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 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 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 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 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 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

12、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 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 它去了。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 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 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 搀扶

13、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 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 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 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 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 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 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 粒似的

14、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 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 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 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 头,与你同在。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

15、一池 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 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 爱的读者。(有删改)9. 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赏析(4 分)10. 请赏析第段加点词“飞”的表达效果。(3 分)11. 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4 分)12. 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4 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8 分)春日独酌(唐)李白东风扇淑 气, 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 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芳菲。【注】淑:美好。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苟不存,已 矣何所悲。”13. 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 分)A. 清新俊逸B. 风骨峥嵘C. 浪漫奔放D. 天然去雕饰14. 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A. 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 “扇”写东风吹拂的姿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 “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 结尾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