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37082160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章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复习课程(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可持续利用评价,引言,在“人口资源一环境”系统中,土地资源处于基础地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及其在土地利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保证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容导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国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与思考,第一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1,2,3,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2.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首次唤醒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

2、雷切尔卡逊,3.1972年,国际性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出版了震惊世界的著作增长的极限,该书认为由于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在公元2100年到来之前,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4.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共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5.198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将“持续”作为专门术语提出来。,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6.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把它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3、”。7.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通过了环境与发展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及持续森林管理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持续发展”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保持环境资源效应(功能)的持续性,实现公平(代际公平与区际公平)。,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第一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1,2,3,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1、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兴起,1993,1997,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

4、土地评价大纲(LE)明确指出,土地适宜性的前提之一就是该土地用途必须是持续的,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ICAR)、美国农业部(USDA0)和美国RODAL研究所首次正式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泰国清迈(ChiangRai)举行的“发展中国家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的“21世纪持续土地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荷兰恩斯赫德又召开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1、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兴起,实证研究:,JDumanski调查了加拿大影响农业土地利用的因素,并以FESLM为依据,评价了Saska

5、tchewan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的持续性.,Jos,Berroteran认为,选择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应遵循三个原则:“数据的现成性、数据灵敏性和数据的可定量性”,他认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有三类:“一类为环境和技术指标,二类为经济指标,三类为社会指标”.,PMDriesen认为评价一个土地利用方式是否持续,可简单地用“产量差”来衡量.,AnetteReenberg更强调了地权等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性.,RBrinkman批评目前的土地持续利用评价过多侧重于自然环境方面。,2、不同学科提出的各自领域的“土地持续”的定义美国学者Young从土地科学角度出发给出的定义是“获得最高收获产量,并保护土地

6、赖以生产的资源,从而维持其永久的生产力”的土地利用。Hart和Sands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将土地可持续利用定义为“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生产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价值超过商品投入的产品的同时,能维持将来的土地生产力及自然资源环境”。,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FAO在FESLM中给出的土地持续利用定义是:土地持续利用是指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综合运用技术、政策或其他活动手段,同时实现:保持或提高土地的生产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生产的风险水平(稳定性);保护自然资源潜力;防止土壤和水质退化(保护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接受性)。,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目

7、前广为接受的林地持续利用定义是1993年由“蒙特利尔进程”提出的,即认为持续林地管理必须符合以下准则: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保护土壤与水资源;保持全球碳循环;维持社会经济效益;保持一个有效的法律与制度框架。,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城市土地持续利用应该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城市土地要尽量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二是城市土地利用空间配置要优化合理,适应城市的物质、能源、信息、人流等各方面的有效组合;三是土地利用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居住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四是城市土地利用要保证社会的公平合理,既要保持当代人在土地利益

8、方面的公平,又要保持后代人在土地资源使用方面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第一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1,2,3,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1、国际约束,跨边界环境影响评价公约,栖息地议程及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罗马宣言,行动计划,关于气候变化的框架性公约,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1、国际约束,目前全世界主要有三个直接面向持续林业的国际进程,即“蒙特利尔进程”、“赫尔辛基计划”(也称“泛欧森林计划”)和“特累帕托计划”。,全球90%以上的林地要受这三个“进程”的约束。,2.经济利益推动土

9、地利用持续性指标研究有时不完全是基于维护长远利益的战略安排,更是一种现实的市场经济利益需要。,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如在WTO的上一轮乌拉圭回合农业贸易协议中,“绿箱”规则的设置,使得持续利用研究较先进的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3.公众要求从全球意义上讲,土地持续利用是符合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只有当所有代表不同利益、不同理念、不同感受的意见被充分考虑之后,才有可能得出真正的“持续性”指标。,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4.现实的土地利用问题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大规模土地退化,使得不可再生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0、,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驱动因素,内容导览,国外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与思考,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第二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二、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关系,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时间尺度,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空间尺度,五、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价值取向,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不仅要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还需要进行土地经济评价,更加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对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结果进行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复杂性、动态

11、性、多因素关联性、实现机制的多元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准则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生产性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生产性意味着农业与非农业用途的物质产出,即能否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以保证土地利用的效益。,生产发展追求的不是目标最大,而是目标有效,对土地资源的生产索取要有节制。,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保护性在土地利用系统中,保护性意味着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即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保护土壤与水资源的质与量,以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基础,使其保持存在和再生

12、产的能力。,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土地水土资源,否则再生产的能力将会受到影响。,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稳定性土地利用系统中,稳定性意味着土地利用方式与主要环境条件实现协调,以降低生产风险的状况,即有利用于抵御自然灾害,提高社会因素和人类对土地的协调和适应能力,使土地产出稳定。,要求各子系统、要素的开发利用规模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相应的阈值范围内。,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系统中,经济可行性意味着某一土地利用方式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否则很难存在下去,即从经济效益角度判断土地利用的经济合理性,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不会使土地退化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

13、意味着土地利用活动的效益或报酬超过成本。,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社会可接受性土地利用系统中,社会可接受性即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和社会承受能力,它实质上反映了人们的态度、知识、信念、规范以及与该土地管理方法的关系。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第二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二、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关系,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时间尺度,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空间尺度,五、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价值取向,二、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关系,相同点1.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环境因子基本

14、相同2.评价对象相同,都是“基于土地的利用系统”。,不同点土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土地经济评价,乃至生态用地评价),基本上是一个静态概念,是土地利用的某一状态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个动态概念,它是一种过程评价。,第二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二、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关系,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时间尺度,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空间尺度,五、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价值取向,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时间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时间尺度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预测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退化,则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一般来说,某

1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产率越高(即从土地上获取越多),越难获得持续性。,FESLM给出的土地利用的时间参考(如表9-1),表9-1FESLM持续性分类标准表(FAO),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时间尺度,第二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二、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关系,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时间尺度,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空间尺度,五、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价值取向,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空间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尺度主要体现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协调及其与外界协调,可把国家、流域、区域、县域、乡(镇)或农场等不同空间尺度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对象。

16、,傅伯杰(1997):,田块农场流域或景观区域或国家全球,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主要约束因素,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注重尺度的转换和指标的融合,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空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的评价,其详细程度不同。随着研究面积的增长,与评价持续性有关的诊断数据的复杂性和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因而就有必要选择和概括所有数据。一般而言,空间尺度越大,环境特性平均值的代表性也越差,评价的精确性就越小。,第二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特点,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评判准则,二、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关系,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时间尺度,四、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空间尺度,五、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价值取向,五、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价值取向,持续性评价很可能会提供两大类型的重大机会,即更好的资源管理和市场机会。对任何一个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保证一个广泛的利益基础很重要。所采取的持续性评价系统应该能为一般公众所理解,以便使他们相信系统的能力,即便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