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7054315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爱风地震专题讲座(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arthquake,讲座主要内容,一、什么是地震?二、地震的成因与类型。三、地震强度。四、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五、地震预报。六、如何避震与自救?,Part1什么是地震?,是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它是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内某些地区的应力集中而使岩石变形,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产生破裂或位移,同时将其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于是产生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积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人为的原因也可以造成地震,称为人工地震。地球上差不多天天都有地震,一年以数百万次计。但其中绝大部分是人们觉察不出来的

2、无感地震,而为人所感到的有感地震约为5万次左右,其中能造成严重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大约为1020次。,1976年唐山地震7月28日3时42分54秒,四川汶川地震,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震源岩石圈内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地震震级地震能量的量度。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距离。,震中,震中距,震源,等震线,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深度070km中源地震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3、,约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能量站地震总能量的85%;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多在1020km,一般不超过100km。深源地震有的尽管震级很大,但危害较小。从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通常把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叫做地方震;1001000km的叫近震;超过1000km的叫远震。一般距震中距越远,地震危害越小。,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地表传播能量。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平均为6-7km/s,它引起地表的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平均为4km/s,它引起地表的左右晃动,引起建筑物倒塌,所以也叫剪切波,是地震时主要的破坏者。

4、因此,一般情况下,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感觉到震感,大约10-12秒后,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地表晃动、建筑物被撕裂而倒塌,灾难发生。,Part2地震的成因及类型,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据此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冲击地震,人类活动也可以导致发生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我们这里主要对构造地震进行详细的解释。,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产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烈,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中国的震绝大部分是浅源构造地震,其中80%以上与断裂活动有关。,构造地震的重要特征

5、之一,就是常呈这种有序列的生成这种特征可能和构造地震产生的过程有关。一般说来,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超过岩石所承受的强度时,岩层首先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或者沿着断层带开始粘滑交替过程),从而形成许多小震,即前震。接着地应力继续增大,到了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岩层的整体滑动或新断裂滑动,形成大震,即主震。主震发生后,岩层之间的平衡状态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调整,把岩层中剩余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些小的余震。,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这个问题是地震预报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目前仍在继续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地壳及上地幔中,由于物质不断运动,经常产生一种互相挤压和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

6、即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当这种能一旦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那间发生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以弹性波(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从已发生的地震来看,它的发生跟已经存在的活动构造(特别是活断层)有密切关系,许多强震的震中都分布在活动断裂带上。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密切相关。这些边界实际上也是张性的、挤压性的或水平错开的一些断裂构造。断裂活动何以产生能量很大的地震,其活动方式如何,目前存在若干有关的假说。,弹性回跳说,假说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岩石发生了断裂错动,而岩

7、石本身具有弹性,在断裂发生时已经发生弹性变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回跳,恢复到未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弹跳可以产生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长期积蓄的能量于霎那间释放出来,造成地震。这一假说能够较好地解释浅源地震的成因,但对于中、深源地震则不好解释。因为在地下相当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可能发生弹性回跳的现象。,Part3地震强度,地震的强度一般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地震震级: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我们通常使用的震级标准是美国地震学家Richter于1935年提出的“里

8、氏分级”。它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例如,水平向最大振幅为10mm即10000m时,其常用对数为4,则该地震的震级为4级。,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我们国家于1980年规定了中国地震十二级烈度分级标准,VII度站立有困难。,VIII度行驶中汽车受到影响,若干建筑损毁。,IX度大多数人恐慌。脆弱的砖石建筑被摧毁。,Part4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包括郯城

9、庐江带,燕山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带(主要在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带,台湾东部带;西北地区,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天水兰州带,河西走廊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北天山带;西南地区,包括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带,滇西带,腾冲澜沧带,西藏察隅带和西藏中部带。,19661975年我国六级以上的地震,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6.5级地震1966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邢台6、7级地震1967年3月27日河北河间大城6.3地震1967年8月30日四川侏倭6.8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1969年7月26日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70

1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1972年1月25日台湾火烧岛海域8级地震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极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5年4月22日江苏溧阳6.0级地震,地理分布地震带,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全世界主要有三个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

11、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二是欧亚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三是中洋脊地震带包含延绵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极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带仅含全球约5的地震,此地震带的地震几乎都是浅层地震。,Part5地震预报,研究地震的目的,主要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便解决地震预报、控制和利用问题。目前主要是企图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目前地震预测研究包括三个方向:地震地质方向:由于地震大部分是发生在地壳中、上层,少数是发生在深入地幔的部位

12、,故认定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地震预测应着重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特点;地震统计方向:是着重地震统计,即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设法得出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地震发生时间序列的规律,这种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的方法;地震物理方向:是搞地震前兆,认为地震过程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及其异常变化,可以找到地震发生的征兆。,(一)地质构造分析强震多发生于获得性断裂构造上。中国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也大都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活动断裂构造上。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简称拐点)外侧,地应力最易集中,引起地震;活动断裂带的两端(简称端点)是应力比较集中和促使断裂继续发展的最有利部位,

13、容易发生地震。(二)短期预报宏观前兆一次较强地震发生之前,总有一些奇异现象出现。这些与地震孕育和发生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异常。有些是人们看不到的必须借助于仪器仪表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微弱变化,这些称为微观前兆。,按距离地震发生时间,预报分为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和震前预报。中长期预报:主要通过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来实施。短期预报:既要靠地震和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还要靠运用各种监测手段。震前预报:主要靠各种监测手段。地震监测主要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去研究岩石中正在发生的各种物理变化。地震仪对微弱震能进行连续记录,分析研究记录,可以推断地震的发震趋势。,地震前的异常表现,(一)小震活动(前

14、震)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地质学家称它们为前震。一般来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因此通过观察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大震。,(二)地形变大地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如:邢台地震前高程发生了大的变化。1996年3月15日高程迅速下降,到3月22日就发生了地震。19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震之前,在震中区东面海上有个小岛,由于地面慢慢隆起,小岛不断上升,后来居然同大陆连成一片。美国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带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突出特点在于水平方向错动。1906年地震时,一次断层两侧错动了6.4米。,地震前的

15、异常表现,(三)地磁场异常由于地应力变化,在大地震发生前也会引起地磁场异常变化。1855年,日本的商人,用一个马蹄形磁铁粘满铁钉,招引顾客。在1855年江户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吸到磁铁上的铁钉突然掉落在地,使他大为惊愕。时过两小时,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发生了,震撼了整个市区。1970年1月5日,在云南通海发生7.8级大地震。震前,震中区有些人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忽然发现收音机音量减小,声音嘈杂不清,特别是在震前几分钟,播音干脆中断。,(四)震声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据调查,距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

16、内,在临震前尚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震前的地声。,地震前的异常表现,(五)地下水异常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前许多水井突然冒气泡、翻油花,井水突然变苦。这些变化之后不久,邢台就发生了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之前,先后发现467口井水位发生升降变化。其原因是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六)大气异常地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异常闪光等。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之前,虽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却特别暖和,有时能听到雷声;个别阴坡没有冻土,长青草,有的地方还发现蝴蝶和昆虫。2月3日上午3时至10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形成一个以海城为中心的急剧升温区,两个小时内海城增温12度。,地震前的异常表现,(七)动物活动反常动物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