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6934418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三传导读培训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三传导读,春秋一书相当于大事年表,共一万六千余字。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间发生在鲁国及其他各国中的重要事件。其记事体例为编年体,即以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位君主在位的先后序次记事,年分季、季分月、月分日、日系事,秩然有序,一年之中可见各国之大事。,一、春秋、春秋、春秋传(一)春秋“春秋”是时代名,因编年体鲁国国史春秋得名.1.王权衰微,无以号令诸侯。2.诸侯国内乱,郑、鲁、晋、宋、陈、卫等国为夺君位,杀伐争斗此起彼伏.3.诸侯灭国兼并连绵不断,华夏诸侯群龙无首,夷狄戎蛮乘机肆意侵扰.,春秋的价值其具有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

2、来之法,更兴旧典,宣扬王道,劝善抑恶,维护周礼的重要作用。左传:“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成公十四年)晋杜预:“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尊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春秋左氏传序),再次,它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春秋记载:鲁国于宣公十五年实行“初税亩”制度,于成公元年实行“作兵甲”

3、制度,于襄公十一年实行“作三军”制度,这些均反映了鲁国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体制方面的重大变革。第四,它记载了春秋时期的盟会、外交、礼仪、通婚等社会现象,使我们从中了解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活动。第五,它制定了一套相对严密系统的记事原则,这些原则及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代史学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春秋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庄公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定公元年,楚相囊瓦欲得蔡昭公之美裘,不予,被扣压于南郢三年,直至献裘始得归,蔡楚结怨已深。伍子胥父诛乎楚,心怀复仇之心逃往吴国。定公四年,蔡昭公、伍子胥借吴王阖闾之力伐楚报仇,破楚入郢。,鲁国三桓专政

4、,竟至将昭公驱逐在外七年多,最后死于乾侯;齐国崔杼、庆封专权,直至陈(田)氏夺权;晋国为大夫韩赵魏三家所分.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国内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春秋时期更多的是诸侯兼并和大国争霸的战争.,僖公十九年“梁亡”,公羊传曰:“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何休解诂曰:“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国之中无一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状若鱼烂。鱼烂从内发,故云尔。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当绝也。”,(二)春秋孟子离娄下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墨子中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之说,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孔子与

5、春秋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春夏秋冬四季之下只有一两个字,如“雨”、“螟”、“宋灾”之类;有多处是“夏,四月”,“冬,十月”之类只记时不记事;桓公十三年春季之后只有“夏大水,秋七月,冬十月”寥寥数字。桓公七年甚至只有春夏无秋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积,积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杀,故明主蚤绝之。”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

6、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简公受其祸。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三)春秋传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春秋曾有五家解经传承:邹氏传、夹氏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无承传之师,夹氏传无解说之书,故此二家其后湮灭无闻。在西汉时期,公羊传、穀梁传的地位均高于左传,被立于学官,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讲授课程。汉人注经称春秋传是指公羊传。经学早期无公羊传之称。公羊传之名与公羊氏之籍都出自刘歆的七略。,三传的作者与成书时代左传成书于春秋晚期,为传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史记、汉书、后汉书、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基本上代表了这种观点: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

7、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繁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左传成书时间确定在战国初期: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大夫懿氏占卜将女儿嫁给齐大夫田敬仲很吉利,五世之后田氏(即陈氏)将成为齐国的执政大臣,八世之后将没有人与之抗衡:“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至五世陈桓子时败强族栾、高二氏,始大于齐;至七世陈成子时杀相弑君,专权于齐;至十世太公和时终于夺取了齐国的政权立为诸侯。陈成子见于鲁哀公十四年,已在春秋之末。据史记齐世家,成子子襄子盤,盤子庄子白,

8、白子太公和。襄子盤为齐宣公之相,时已在战国初期,其间晋三家灭掉智伯。,闵公元年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魏文侯(毕万后代)始由晋分出魏,其成为国君。魏文侯元年为公元前445年,时到战国初期。,公羊传、穀梁传都是师徒口耳相传授之学。公羊传传于战国公羊高,其后公羊寿,于汉代景帝时(前156前143年间)才写定成书。使用的是汉代通行文字隶书,故称为今文经。穀梁传成书则更在公羊传之后了。班固著录穀梁传作者为“穀梁子,鲁

9、人”。颜师古曰:“名喜。”唐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序云:“穀梁子名(淑)俶,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穀梁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同意杨士勋之说,认为“穀梁亦是著竹帛者题其亲师,故曰穀梁传。”三传师承不同,注经侧重点不同,内容不同。,三、主要观点公羊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天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大神秘的力量。皇权乃神授,改朝换代受命于天不受命于人,神化其统治。相信天人感应,认为上天可干预人事,并以灾异对人事进行谴责和警告,像水旱、虫灾、日食、地震、冰雹、陨石等都看作是天的遣告。,(一)左传与春秋的主要差异点1.有经无传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10、杜预注:“无传。”2.有传无经经文: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寘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传文与春秋经文基本相对应春秋记事数共有455条,左传共有336条,即左传有336条记事与春秋的记事是完全对应的,占表中总计事数约74%。春秋有记载而左传无传的事例共有119条,占表中总计事数约26%。左传与春秋相对应的事例占大多数,接近总例数的

11、3/4。需要说明的是,这项统计不包括左传有传文而春秋无经文的事例。,春秋书法春秋的记事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寓褒贬于一字之间春秋隐公七年:(七年春,王三月,)滕侯卒。左传隐公七年:“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春秋隐公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春秋的字里行间表现着对人物或事件的褒贬之义,借以达到惩戒后人的目的。春秋宣公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郑大夫)弑其君夷(郑灵公)。左传宣公四年:“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一)“大一统”说与正统思想隐公元年开宗明义阐释的是“王正月”之大义: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

12、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正统思想: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二)“三世”说与内华夏外夷狄春秋分十二世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闻也;僖、闵、荘、桓、隐,君子之所传闻也。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与情俱也。,“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发展

13、阶段理论。春秋定公没有正月,公羊传曰: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定无正月”的书法,包含着对季氏的强烈谴责,“其义”却实在隐微难明,恐怕连季氏也不会留意。,以民族问题上的“三世异辞”为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曰:“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传闻世(据乱世)是“内其国而外诸夏”,以鲁国为本位,以诸夏而外之。所闻世(升平世)是“内诸夏而外夷狄”。支持、赞许齐桓公率领诸侯救亡济困,扶助诸夏之弱小,伐戎服楚,维护诸夏的生存及天子一统的局面。所见世(太平世

14、)夷狄渐至服膺,讲求礼仪走向文明,则进爵为“子”,比如“楚子”、“吴子”、“戎曼子”等夷狄称爵与诸夏无别,天下远近小大若一。,春秋所界定的内外、夷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进可黜。进黜的原则是“礼”,是善与恶,文明与野蛮。夷狄可进至封爵,诸夏无礼也可黜至夷狄。春秋“变易”、“改制”以及进化的理念-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的进化观,,(三)“正三统”说“三统”之说源于“三正”。“三正”即以建子、建丑、建寅三个月的朔日为一年之首的三种历法,依次为周历、殷历、夏历。“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移动一辰。夏商周三种历法各成一统,成为三统。“通三统”即“通三王之统”。新王朝建立,受命于天,必

15、改正朔。对前代政治必有因革损益,既师法前王,取其善者而从之,使今王之统通于前王之统;又必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新王朝的一统天下。为表示尊礼先王,新王立必要封赠前二代王之后人为公,二王后与己为三,称为通天下三王之统。,“三统”包含了一切礼制,远远超出了“三正”的内容。殷因夏礼,殷之新统通于夏之旧统;周因殷礼,周之新统通于殷之旧统。周王存二王之后,封殷之后于宋,夏之后于杞,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孔子作春秋,以春秋为一代,以春秋为新王,行新王之事,改制立法。或曰以鲁为王,假托新王受命于鲁,改制立法。春秋“黜周王鲁”,“新周、故宋、黜夏”,封周、殷为二王后。,春秋隐公三年:“八月,庚辰,

16、宋公和卒”何休解诂曰:“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春秋宣公十六年:“夏,成周宣谢灾。”公羊传曰“外灾不书,此何以书?新周也。”春秋庄公二十七年:“杞伯来朝。”何休解诂曰:“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以春秋为一代新王,夏后之杞降格为小国而称伯。,隐公元年何休公羊解诂: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平旦为朔,法物见,色尚黑;殷以斗建丑之月为正,鸡鸣为朔,法物芽,色尚白;周以斗建子之月为正,夜半为朔,法物萌,色尚赤。,(四)寓褒贬于字词中-春秋笔法鲁隐公薨,而未书葬,公羊传:“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正义:“父者,子之天,杀己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行求杀之,乃止。”,春秋“大复仇”,褒誉报国仇,雪国耻。先君之荣辱即今君之荣辱,今君应当不忘国仇、君仇,承担起复仇的责任和义务。凡是复国仇之举,春秋均给予褒誉。庄公四年春秋: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三月,纪伯姬卒。夏,齐侯、陈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