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907959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人教四年制人教四年制【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短文两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读醉翁亭记生活的诗关于太阳老人少女、太阳老人少女窗二.本周教学目标:1.青与绿和易水歌这两篇短文会使我们知道作者是怎样细心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2.深入揣摩文学作品的语言。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如何鉴赏文学评论四.知识分析:短文两篇作者简介:林庚(1910-),诗人、文学史家。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北京师大附小和附中,1928年入清华大学,在校期间曾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时任文学季刊编辑。1934年在北京民国学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

2、大任讲师。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早年曾写作新诗,后长期从事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楚辞、唐诗的研究颇有成绩。除有不少著述外,并曾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历代诗歌选等。主要著作:夜(诗集。开明书店,1933)春野与窗(诗集。开明书店,1934)北平情歌(诗集。开明书店,1935)冬眠曲及其他(诗集。1936)中国文学史(厦门大学,1947)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棠棣出版社,1952)中国文学简史(上册。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青与绿文章思路:由古代诗词中“草”“柳”经常并提的现象而引

3、出春天和绿色,再由“绿色”而引出“青”字,最后从“绿”与“青”中品味出美学韵味和文化蕴涵。全文的逻辑结构较为严谨,逐层深入地逼近主旨。文章开头截出两句诗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但作者并没有对这两句诗词作解释,而是说明“草”“柳”经常并提的缘故。从行文思路看,文中引用这两句诗词,不是用来欣赏,而是引出议题:柳与草常常作为春天、春风的代表。所以,接下来,较多地引用了有关诗句作进一步的说明,说明诗人通过对柳和草的描写,展现出“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行文至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又引出另一问题: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而春天也叫做

4、青春。这是为什么?这才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文章最后一段,就上述问题做出自己的立论和推想。先说“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有时可以互用,有时又不可。进而推论“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在作者看来,“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并由此推想开去,意识到“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实际上表达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易水歌课文分析:文章作者首先分析“表现雄壮的情绪”难能可贵在于:一能令人心悦诚服,二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接着简要分析“悲壮之辞”难以久传的原因。与之形成对比

5、的是,易水歌恰恰没有夸张之辞(文中以“轻轻”二字略述之),不是拘泥于某一人一事的感慨的抒写,而是表达了那种“永久的情操”。第一段是对易水歌艺术蕴涵的概述,下文进入对此诗的艺术分析和咀嚼玩味。作者先引经据典来探讨“萧萧”一词的情感意蕴,接着是对“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一句式进行探讨,作者将这一句与宋玉九辩中“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一句进行对照,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高秋之意”、“悲壮”情绪和“辽阔”的意境。第三段,由品味“寒”字起笔,进而探究“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情蕴涵。作者将此句与杜诗和谢诗对比,体味出此句既“劲”且“哀”的强烈感情色彩。在这一段里,作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触类旁通”,生发开去,表达自己

6、的艺术见解和人生感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一)作者简介:沈祖棻(1909-1977),女诗人、文学史家。字子苾,浙江海盐人。1934年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学习,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曾发表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所作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厓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等小说,皆为历史题材,文字洒脱,描绘细腻,颇引人注目。以词作著称,作品风格清丽,感情细腻。1942年后历任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其词学研究造诣颇深。笔名:紫曼、绛燕。主要著作:微波辞(新诗集。独立出版社)涉江诗稿(自印)涉江词稿(自印)古

7、诗今选(与程千帆合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二)课文分析:课文开头一段,是概要交待词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征和主要的情感内涵。自第二段起,进入对词的分析和欣赏。按词的本来的上下片结构顺序,或考证对比,或解释说明,或点评欣赏,依次道来,如数家珍。对下片的赏析仍是遵循前面的路子,先点出该片的大意(对月怀人),然后逐句梳理,侃侃而谈,一边解说,一边点评,解说得自然圆通,点评得疏而不漏。读醉翁亭记文章结构分析:(1、2段)文章开头自然把读者带入某种情境、某种氛围。(3、4段)是对醉翁亭记思想内涵的透视。(5-结尾)进入对醉文艺术特色的赏析。

8、生活的诗关于太阳老人少女文章结构分析:第1、2段,简介小说的内容情节。第3、4段,主要介绍老人的身份、身世、多难而饱经风霜的一生以及生活境况。第5、6段,主要介绍老人作为一个盲者,仍对生活的美和美好的生活充满着热爱之情。第7段,主要介绍老人的生活态度,在清苦、单调的生活中默默隐忍,并感受着生活的美好。第8、9段,介绍、评论老人的死,从中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情感。第10、11段介绍女画家。女画家来自远方的城市,是一个心地纯洁、善良的姑娘。她从老人凝望夕阳的情景和老人身上发现了美,通过接触,她对老人了解得更多,老人的人生经历、生活态度和默默去世让她思考着人生和生活的意义。太阳老人少女(一)小说的主题一

9、个人,他生存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对功名、对荣誉、对地位的追求,而是要勤勤恳恳地工作,为社会、为人类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小说中的老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勤劳吃苦,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连自己的四个儿子也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他生活艰难,却毫不抱怨,默默地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正是像他这样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他们虽然默默无闻,但却创造了也正在创造着这美好的世界。(二)白描的手法这篇小说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没有幽默夸张的语言,但它吸引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去读,去思考,去体验,这主要得力于白描手法的运用,简洁而朴素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含义。(三)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太阳是生命的象征。傍晚时,

10、将要坠落的太阳,象征着生命行将结束。“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的太阳,也象征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但其中也蕴含着并不普通、并不平常的意义。“生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古树”,则象征着老人、也是每一个人辛勤、艰苦、纯朴人生的象征。这种象征手法渗透在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多方面的思考。窗(一)小说的情节小说题为“窗”,这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小说开篇点“窗”,这个“窗”看起来好似并无深意。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房中的窗,一个病人靠近窗子,另一个病人远离窗子;但作者一开始就不经意地为我们埋下了伏笔:“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整个病

11、房只有这两个与外界沟通的地方,这淡淡的一笔,其实正预示着整个情节的发展方向。(二)人物形象小说写了两个病人。两个病人本来都平平常常,像许多在医院中的病人一样,尽可能快乐地打发生病的时光。靠窗的病人似乎很有情趣,能够有滋有味地述说窗外发生的故事,但似乎也不过如此。不靠窗的病人虽然曾经产生过令自己惭愧的想法,但这种想法似乎也不足为奇。那么,小说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直到最后,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靠窗的病人心灵是如此的美好,他为病友讲述的“窗外景色”完全是凭想像编出来的,实际上窗外没有发生任何故事。他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这样的

12、人,无疑值得我们赞美,值得为他歌唱。相对来说,那个不靠窗的病人就有些让人不敢恭维了。【典型例题典型例题】好大一棵树李富强人与树有不解之缘。有树的地方可以没有人,但有人的地方一定有树。乡里人的门前屋后,田头路边,只要有块空地,总要栽上几棵树,于是人的整个身心就随着枝叶舒展,望着花蕾希冀,品着果实回味。即使无果可吃,后辈儿孙也能在大树底下乘凉。城里人没这福份,只好侍弄花草,聊作慰藉;培育盆景,以为寄托。一旦钱包稍鼓,就到处登因树而生机勃勃的山,游因树而充满灵性的水,观用树盖的楼台亭榭,也看自成一道风景的树。回去时,钱包虽空了,心里却实了,千姿百态的树就常常装饰着钢筋水泥结构中的梦人与树相依相伴也相

13、互依存。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树吸进,经光合作用后,又吐出氧气。“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这气,正是树馈赠的氧气啊。人与树真可谓名符其实的“息息相通”,并因此而生生不息。也许受黄帝陵前手植柏树的启示,老人去世后,大都要在墓前植松柏,既预示死者如树长青不老,又昭示着惟有树才能与人共同完成完整而壮丽的一生。于树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环境防风御沙等方面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对于人类,对于人所共有的也是仅有的地球,实在是功莫大焉!也许还是受那棵古柏的启示,植树的日子便成了庄严的节日-植树节。这节日,于人,是一种警示,于树,则是莫大的褒奖!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叶是树的手,根是树的脚。枝伸曲如四肢,杆

14、挺拔如身躯。而且树高贵可为官宦,如泰山五大夫松;平易又不失热忱,如黄山迎客松。有人呼之为“柑奴”,有人誉之为“孝子”。可见将树比人自古有之。既像人,就有性格:枝柯纤细低垂形若含羞少女,流露阴柔之美;主杆粗壮伟岸俨然彪形大汉,充满阳刚之气。这不是典型的刚柔相济么?树也有感情:沐浴春风,抽芽吐蕊,定有几多愉悦;花团锦簇,招蜂引蝶,不由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秋风扫叶,难免伤感之情;硕果累累,冰霜将至,顿作迟暮之思。及至树倒猢狲散,又是怎样的失魂落魄啊。树是人生的生动写照。人之初生,若幼苗破土,稚嫩纤弱,故浇之灌之百般呵护。稍长,则无拘无束枝权横生,故修之剪之以正其身。“树大自直”的说法,实是误人子弟。

15、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恰如树正当茁壮茂盛。既要开颜色形状各异的花以娱人耳目,又要结味道大小不同的果以饱人口福。叶要能作饲料,枝要宜编筐笼。要承受各方压力,还要竭尽各种责任。而且这一切都要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当然,庄子那棵无用的树是个例外。这时候,人都喜欢感怀童年,无奈岁月催人老,纵然是“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照样“犹有竟时”。人就在感喟中不得不步入老年。年老更贵有为。成材之木,自然作梁作栋,即使老朽之木,既不可雕,又遭虫蛀,也要化成一膛灶火,沤成一堆粪土,这样才能瞑目。树与人就这样一起经受风雨,一起感悟炎凉,一起体验生命当然,树与人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人是入世的;而树是出世的。树

16、不动,就没有颠沛流离的劳苦;树不说,就没有口角是非的烦恼;树不想,就没有贪婪邪恶的欲念。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指的乃是人心。所以,树活着是入定,死了是坐化。等埋入地下,又变成煤,这煤便是树的舍利子,给人温暖,给人光明,如此看来,一棵树,简直就是一尊佛啊。其实,树就是树。就是再小的树,在人看来,也是好大好大的一棵树!1.对“人与树有不解之缘”,作者是从两方面描述的。请分别加以概括。(1)乡里人:(2)城里人:2.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这节日,于人,是一种警示,于树,则是莫大的褒奖”的含义。(5分)3.前面说:“人是会走的树,树是站立的人”,结尾为什么又说:“其实,树就是树。”(5分)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从多个侧面对树的特征进行了描绘,高度赞美了像树一样的壮丽人生。B.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非凡的悟性和富于理性的思考,深刻揭示了人与树相互依存的道理。C.全文围绕“人与树相依相伴也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展开叙写,意在唤起人们爱树、爱自然,保持生态平衡。D.“一棵树,简直就是一尊佛啊”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树无苦、无忧、无怨、无欲,坦然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