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论文.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883530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妮宝贝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妮宝贝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妮宝贝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妮宝贝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妮宝贝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妮宝贝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妮宝贝论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人物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人物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她们都有各自的痛苦,都有各自悲伤的方式,也有她们各自寻求安全感,试图去摆脱孤独的方式,作品中她们会如此孤独都有一个共同的源泉,那就是童年痛苦的经历所带来的痛苦的回忆,这些回忆伴随了她们的一生时光。她们挣扎于颓靡的都市物欲与情欲的掌控,却向往自我意识的独立和灵魂的彼岸之行,所以她们一直以行走的姿态去找寻都市之外的精神空间。她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徘徊,寻找灵魂的归属。这类女性形象与现代都市人生活混乱、情感淡漠、价值观扭曲等心灵病态形成对比,揭示出了人性的萎缩与堕落、生存困境的挤压是导致都是人心灵病变的深层原因。这些女性的特点也是显著

2、的,由于童年的伤痛经历使得她们的长大以后缺乏安全感,人格中天生就带有孤独的情绪,她们希望在恋爱中寻找那么一丝慰藉,可是最终的结局依然可悲可叹。关键词: 安妮宝贝;女性;人物;彼岸花;孤独;恋爱前言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我们看到了安妮宝贝,依然叛逆,却是不一样的叛逆。她的作品大多因为其中敏锐疼痛的灵魂触觉和颓废不羁的末世情绪,受到争议和注视,使她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安妮宝贝的作品,展现了一脉中国大陆版的世纪末的华丽,一份灰烬间的火光的弥留。”1在她的笔下其实描绘着一个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传达了种种微妙灵动的女性心理。独特的女性形象是安妮宝贝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些作品的女主角具有很高的相似

3、性。她们有着相同痛苦的童年,有着一样孤独的人生,有着一样悲剧的命运。在安妮宝贝的每一部作品里几乎都能找到一个叫安的女子(除了莲花)告别微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仔细分析安妮宝贝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写一个人,都是在写女性悲惨的命运人生,那就是以安为代表的女性,一样的环境,同样的故事,还有不可缺少的男主角林,无数个安告诉我们她是一个血液叛逆的孩子,有古怪的性格,做离奇的事。一、作品女性人物形象的“边缘化”(一)城市的“游离者”工业化和网络时代的兴起,更多的人开始进入网络世界,虽然城市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但人与人之间反而越来越孤独,更多的开始走向了一种与城市脱离,与人群脱离的城市边缘人的地步。安妮宝

4、贝早期的小说里,写了大量的城市边缘女性的形象,她们内心的孤独,空虚和无助以及她们无力的寻找,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引起了我们对于这类人群的思考。这种城市边缘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孤独。她们渴望一种交流,尤其是精神上的一种交流,这种交流表现为一种爱情一样的渴望。就像告别微安里的他和薇安,他和乔。他和薇安精神上的互足,而薇安却最终也没有与他见面。他对于乔的无法满足,又最终导致了乔的死亡。不过在告别薇安里,这种在孤独中对于爱的变态的渴望最终在美好的自然中得到了净化,“他终于可以在心里轻轻地对她说,再见,薇安。”2这不仅是对薇安告别,也是在对一种阴暗的孤独告别。安妮宝贝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希望,一种

5、希望我们可以走出孤独,走出悲伤,重新获得新生的态度。但是安妮宝贝其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会再看到这样比较美好一点的结局。而更多的是死亡,孤独的终结。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在告别薇安里,男主角和女主角是最终都没有见过面的。也许是作者对于这种形式的表达有所厌倦,又或许是她认为这种感情无法抒发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出的意味,所以安妮宝贝在随后的作品中就抛弃了网络这种虚拟,开始了真实的对城市孤独的开拓,而当告别薇安里虚拟的温暖在现实里碰撞之后,在暖暖上海冬天瞬间空白等小说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女性的遍体鳞伤。当她们最终明白这种不可得时,她们放弃了这样的一种追求。这就是安妮后期的庆昭、内河。她们放弃从他人,也就是从男

6、性那里寻求归宿,更加注重自身内心的解脱,从内心来挖掘一份超脱,来消解城市的浮躁与尘世的孤独。莲花最后一章的题目是殊归同途,也就是,无论是庆昭的生,内河的死,她们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是一种趋向于自然的归宿。无论是庆昭还是内河,他们对城市或者尘世的世界有一种自我的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更多的寄托于自我,寄托于自然,寄托于一种神圣的,宗教般的虔诚。一如庆昭对拉萨,内河对墨脱的虔诚,所以她们注定孤独。她们就好像生在这座城市,心灵却从未找到过归宿,她们的心灵一直飘荡在城市的上空,看着城市中奔走忙碌的人们,内心的孤独就更一步地被扩大,也许作者认为只有死亡才可以将这一切都解脱:我们都是城市的边缘人。(二)

7、对于笔下女性人物死亡的理解安妮宝贝似乎很乐意去写死亡和暴力血腥的场景,在下坠中,她这样描写安得死亡“在漆黑的夜色中看见下面的灿烂霓虹和涌动的人群,很像童年时沉溺过的万花筒。摇一摇,就会有无法预料的安排出现。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她的暗红色雪纺裙子在疾速的烈风中像花一样盛开。她的双足感觉到露水的清凉,有一刻她的手试图抓住什么东西,但在无声中滑落。她终于接受了手里的空虚。有些时光是值得回想的,14岁少年明亮的眼睛。春天的气息。甜蜜的亲吻。肌肤的温度和眼泪的酸楚。一个穿白棉布裙子的女孩独自坐在夜行的火车上,还有教堂外面的樱花,在风中飘动的洁白婚纱。”3在南生疼生命是幻觉等多个文本中都有关于死亡的

8、描写,但下坠中的这段死亡书写是最具唯美色彩的。主人公安淡然自若,在接近死亡的过程中回放内心认为美好的画面。而安妮宝贝的一句“她终于接受了手里的空虚”便写出了女性的勇敢超脱。给读者一种仿佛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只红色的蝴蝶翩然而落,那不似死亡的场景,而是一种超然和解脱。年轻美丽的女子在透支了生命之后的死亡,她们坦然接受生命的终结,从容的奔向另一个世界。她们对自己的宿命有过反抗有过斗争却最终逃不脱命运的圈套,只有死亡才可以将这一切的孤独、恐惧、悲伤、漂泊都清空,也只有死亡才可以带给她们自由。安妮宝贝在解读死亡时曾这样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

9、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4无疑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是热爱生活的,她们努力的生活,努力的绽放生命中的美,在透支了生命的力气之后从容的选择结束,她们没有挣扎,没有恐惧,没有懦弱,有的只是内心的纯净和超脱。二、女主人公相似的悲剧命运(一)女主人公与小资女性的对比安妮宝贝的女主人公是非小资的,女主人公夏天穿白棉布裙,光脚穿球鞋,冬天是旧牛仔裤,黑毛衣和大大的男装外套,头发是长的,有时会扎松松散散的麻花辫子。这显然不是女性小资的形象。安妮宝贝还有意描写女性小资来反衬她的女主人公。“大冬天穿短袖的织锦缎的旗袍,裹流苏纯羊毛披肩围巾,却赤足穿一双镶水钻的细高跟凉鞋,有精致的状融和无懈可击的笑容” 5一边是高

10、跟鞋与真丝裙,一边是球鞋与粗布裤子,这些有品位的小资女性恰恰是女主人公的反面,用来凸现主人公灵魂的自由与漂泊。这种格格不入不仅体现于外表,安妮宝贝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没有稳定的职业,多从事自由撰稿人、艳舞女郎、地下歌手等职业,即使安定下来,也离群索居不被接纳。她们是太自我的人,无法轻易被周围的环境同化。在观望幻觉里,林这样评价安“其实你是非常不适合写字楼的人,性情赤纯,亦不够圆滑。”而周围的人更是“从未让她融入我们的气氛里”“她永远是被杜绝在外面的一个,也是永远杜绝加入的一个。”;一个游戏里的Joe也是这样她觉得周围的人“她们都是很纯粹的上海女孩,喜欢围在一起用上海话谈论化妆和衣服。我不知道如何

11、与和自己不同的人相处。”女主人公对工作的态度与对爱情的态度相似需要,但是拒绝被控制。厌倦漂泊的时候,工作给了她停靠的理由,但是骨子里的自由不羁又注定了这种停留的短暂。瞬间空白里靳轻说:“我痛恨利益,那种随时可以进行的背叛欺骗和出尔反尔。”她们拒绝被工作所吞噬,石头森林的城市里,大家疲于奔命,为生活所营役。她们拒绝成为其中的一员。彼岸花里安妮宝贝对羊蓝的态度集中体现了她对女性小资的批判。她这样形容羊蓝“有一张欲望的脸,一双眼睛跟明镜一样,把所有的得失看在眼里。”安妮宝贝不但有意以女性小资来反衬她笔下的女主人公,更有意思的是她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普遍以男性小资的身份出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往往以失败告终

12、,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城市边缘人”与“城市中人”的爱情只能是一场烟花最终销声匿迹。自私脆弱的男人与漂泊自由的女人的爱情往往以女人的离开或者是死亡为结局,因而男主人公认为爱上女主人公是他的“劫难”,而最终的结束则是“宿命”。 (二)女主人公孤独的命运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人物因为童年受到的巨大伤害,从而在长大后对于世界也是缺乏足够的信任,缺乏安全感,自身内在精神境界的空虚使得她们对于外在的物质世界表现出了极度的甚至带有病态的渴望:一:渴望亲吻与拥抱。安妮宝贝笔下的主人公由于从小就缺少父亲或者母亲的爱抚,所以不少的女性人物对于异性甚至同性之间的拥抱与亲吻特别渴望,她们仅仅需要的是在

13、拥抱与亲吻中获得的那么一丝温暖。二:购物欲。在作者笔下的女性们对于购物似乎特别的偏爱,她们不在乎金钱的多少,只是一味的购买重复的衣服首饰以及大堆的化妆品,然而实际上她们从来不化妆,换句话说,她们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得到仅有的安全感,但是内心的空虚是物质永远无法填满的。三:害怕黑暗,渴望阳光。她们可以忍受肉体上的痛苦与折磨,却忍受不了自己独自处于黑暗之中,因为身处黑暗就意味着孤独,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让她们崩溃。三、爱情与婚姻观的差异(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眼中与异性的爱情是拯救原罪的产物,一方面她们强烈依赖男人带给她们短暂的温暖,一方面他们惧怕男性的强大和不相信男人。她所塑造的

14、女性形象主要有两种:反抗型和顺从型。这两种形象分别在七月和安生中都有明显的反映。七月成绩优秀,而且非常漂亮,脾气一贯的温顺,相信爱情并且保持着执着;安生则是桀骜不顺没有父亲不相信爱情以及“文章里带着致命的颓废”。他们的故事围绕着一个男人展开。安生爱上七月的男朋友但碍于和七月的友谊没有夺走本该属于自己的爱情。她的桀骜不顺在这场争夺中妥协在七月的善良之下。安妮宝贝在故事的结尾用近乎残忍的手段安排安生为生下和家明的孩子难产而死。虽然隐含作者带领隐含读者躲在男性人物家明后面以嗤嗤暗笑的方式对这类女性进行精神阉割,却并没有将男权文化把女性对男性的爱情混同于女人对男性世界的阴谋,混同于“女人应当给男人上”

15、的恶意举动。(二)对婚姻的态度并非归宿在大众意识当中,婚姻是爱情到达一定程度的产物,婚姻代表着家庭,代表着夫妻双方的义务和责任。但在安妮宝贝的笔下,仿佛婚姻是人生热闹一场之后归于平淡的一道门,代表着内心的超然和淡定。总的来说,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是坚持爱情至上的,不以婚姻而婚姻。结婚的双方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双成对。即使是踏入婚姻的女性依然保持着婚前的独立,她们不把婚姻看作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纸保证,也不把它看作是两性关系的保险箱,纵然婚姻有着束缚,那也只是道德层面上的,而不是精神上的捆绑,她们从来都是一个人,傲世独立。比如一个人的生活中,“我”与并不熟悉的邻居男人Ben闪婚,他

16、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面对婚姻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淡然,没有任何准备,没有戒指,没有告知任何人,在登记结婚后只是意识到法律上的保障,仅此而已。Ben对“我”说:“我知道你会清醒过来,但我懒得去办离婚手续,干脆把结婚证书藏起来,等你找到一个真正想嫁的人我们再去办。”他们是带着结婚证书的同居者,世间难以找到一对夫妻可以相处的如此安宁,正如安妮宝贝写到“我们从不互相关心,打探,猜测。也没有抱怨和解释。有时候想想,很多男女是在以爱为借口做着自私的事情,又唯恐对方知道或比自己更高明,所以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三、各种畸形的爱恋(一)主人公的自恋繁华喧闹的都市,安妮宝贝的笔下却变成了没有人群和生命的石头森林,现实中熙攘的人群在安妮宝贝眼中却变成了没有人气的冰凉冷漠的鱼群。人们像鱼一样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