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83154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方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阶段质量检测 岳麓版选修4(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孔子主张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为此要求()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敬鬼神而远之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D性相近也解析:孔子的仁即爱人,要实现仁,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C项。答案:C2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y,是奏乐舞蹈的行列)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A仁爱思想 B忠恕之道C等级秩序 D以德治民解析: 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八佾”是只有天子才有的,大夫是不能享

2、有的,如果有那就是僭越周礼,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答案:C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与下列思想相矛盾的是()A知之为知之 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 D贵贱有序解析:注意题干中“无类”的信息,“无类”就是不论出身。答案:D4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民心的重要性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教化的重要性解析:本题关键在理解孔子所述的含义。从“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他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其意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答案:A52011年9月28日

3、,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辛卯年祭孔大典。在这次祭孔活动中,不少外国贵宾出现在祭孔大典上。这说明()A世界各国对中国儒家思想推崇备至B孔子及其思想影响深远 C世界各国的文化已经趋于一致D祭孔达到了宣扬国威的目的解析:“不少外国贵宾出现在祭孔大典上”说明孔子及其思想已经远播海内外,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一些外国人来祭孔不能反映世界各个国家都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更不能体现各国文化的一致性。答案:B6.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认为,古代旧大陆的几个主要文明地区,西从东地中海、东至中国的华北,在公元前800前200年,曾同时产生了思想突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4、B这一时期的思想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在古希腊,智者学派活跃,出现亚里士多德等学者D当时东西方思想交相辉映、相互影响解析: 当时东西方思想是独立发展的,并没有相互影响,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D7对于柏拉图的唯心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是由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两部分组成B感觉世界真实、完美而永恒C物质先于理念存在D人们学习过程并不是回忆的过程解析: 柏拉图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到的各种具体事物,总处于不断衰败变化中,感觉世界并不是真实、完美而永恒的,排除B项;在这些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柏拉图称这种东西为“理念”。理念是世界本质,现实世

5、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排除C项;人们学习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排除D项。答案:A8柏拉图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被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所广泛接受的是()A道德和政治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 B正义这个原则对于个人、阶级、国家是一样的C要实现理想国,必须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 D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等主张解析: 本题关键要理解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其特点有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答案:D9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有一句名言:

6、“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以下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准确揭示了人的本性表达了作者的民主意识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政治环境体现了公民政治的理念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强调人应该关心政治、参与政治,而不是解释“什么是人性”,所以是正确的,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处于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期,故正确。因此,应选B项。答案:B10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表述正确的是()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两人都对西方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两者的思想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的重视A B. C. D. 解析:二者都是著名的思想家,都属于

7、二者的共同点。答案:B11大前提: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东西方的先哲。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结论:孔子也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A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都错误解析: 通过孔子、亚里士多德来考查逻辑学。大、小前提都正确,但结论不正确,因为结论的叙述不符合逻辑规律。答案:B12东西方思想中“中庸”的相同含义是()A都是折中B从实际出发进行调和C面多了掺水,水多了掺面D无原则的迁就来化解矛盾解析:孔子的中庸思想不是折中,A项不正确;C、D两项的含义都是无原则的调和,也不正确;东西方“中庸”

8、是从实际出发进行调和。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材料二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材料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材料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2)材料一、材料二中所说的“礼”指什么?为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哪则材料符合此主张?(4分)(3)材料四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理

9、念?(2分)解析:第(1)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关键是理解“礼”的内涵,即周礼;第二小问为了实现“礼”,强调等级名分;第三小问,从材料内容看,材料三符合其主张。第(3)问,根据材料判断其强调了“启发”和“举一反三”,可归纳出结论。答案:(1)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2)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材料三符合此主张。(3)启发式教学。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年的柏拉图开始承认法律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一个城邦没有好的办法让统治者变为一个哲

10、学家,或是让哲学家成为国王,则法治仍旧比人治好,实行法治的国家虽不能称为最好的政制,却可以被称为“第二等好”的政制。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说:“在今天,我们任何人都承认,法律是最优秀的统治者,法律能做出最恰当的判决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经订立的法律受到普遍的服从,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1)柏拉图的“法治”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有何异同?(6分)(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与我们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有什么不同?(4分) 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法治思想上的异同以及与现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差异。从材料中提炼两人观点并进行比较;从阶级立场看其与现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差异。

11、答案:(1)同:都主张用完备的法律制度来统治国家。异:柏拉图认为“人治”优于“法治”,其“法治”思想是在哲人统治不能实现的前提下提出的次优选择;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优于“人治”。(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维护的是雅典少数人的利益,即占人口少数的公民的利益。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

12、的)是非曲直,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4分)(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4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2分)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第(1)问,考查孔子的治国主张,把握“仁”“德治”,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可知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第(2)问,思想主张需从把握材料二中的“正义”“法律”等作答

13、,背景则可结合苏格拉底之死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和城邦制的衰败作答;第(3)问,结合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即可。答案:(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勿夺农时;实行德治。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3)法治与德治并举。1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是东西方思想文化源流,分别产生了孔子和柏拉图这样的思想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都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差别明显。(1)今日中国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孔子和柏拉图曾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思想主张?(2分)(2)为了实现和谐状态,孔子和柏拉图

14、在治国方面有何不同诉求?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3)孔子和柏拉图的治国抱负在当时是否实现了?为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柏拉图在和谐思想、治国主张的异同,以及两位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历史遭遇和认识。前两问结合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进行分析。答案:(1)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2)孔子主张由“贤人”治理国家,柏拉图主张由“哲学王”治理国家。二者都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3)没有,两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主张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