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复习题.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882740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复习题.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复习题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是什么? 1.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就是: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1)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去和现状 (2)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方面 (3)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方面2.研究方法:(1)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点上要从“调查研究”中把握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要从“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要从“实事”中把握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是”科学的方法赋予比较研究以强大的力量(2)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的方法通观比较的方法专题比较的方法

2、综合比较的方法(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框架设计框架设计要吸收其他比较学的研究成果框架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 3.研究意义: 1、可以推动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 2、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观念,有助于解决某些争论; 3、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改善和加强。 (1)比较研究与科学发展(2)有比较才有鉴别(3)从比较中吸取有益营养(4)开放的中国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方法是什么?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何成效和局限性?1基本内容:道德教育和政治统治2方法: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以道德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原则。在中国古代的主

3、流思想儒家思想中,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在论语、中庸、大学中是沿着这一的逻辑线索发展的: “自省” “慎独之道” 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 这些更多的是针对统治者、统治阶级提出的。对于普通百姓,古代思想家提出,通过道德教化、社会教育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主要由两种方式:统治者的率先垂范,纲常礼教的灌输。 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体现为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君主的道德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特别强调君主要接受道德的制约,注重道德修养,端正个人的道德品行,实行“德治”和“仁治”。3成效和局限性:(1)形成中国人自强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重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生成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2)在维护封建社会巩固和

4、统一的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进而禁锢了社会的发展。三、比较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中国古代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孔子的“道德中心论”。了解儒家思想、儒家学说,是理解孔子的“道德中心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关键。孔子儒家学说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他的仁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广义上讲,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对礼的理解也大至如此。孔子的学说,是从道德的层面上理解国家与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在政治上,孔子主张“德治”。 “道德中心论” 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地位。首先,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

5、养人的仁德优良的道德品质。其次,仁德即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手段的运用,对统治者而言更为重要,应该放在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首位。1、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2、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1、建国初期的蓬勃发展 建国初期的执政党党风建设:整风整党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党的八大关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围绕建国初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抗美援朝;土改镇反;总路线和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1.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2

6、.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3.注意摆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四、联系实际,谈谈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方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启示。关于“忠恕之道”: 所谓忠恕,就是讲如何去实行“仁” 。关于“礼”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广义上讲,它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孔子对礼的理解也大至如此。 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家庭内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就体现为忠恕。关于“德治孔子的学说,是从道德的层面上理解国家与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在政治上,孔子主张“德治”。 对于普通百姓,古代思想家提出,通过道德教化、社会教育的

7、方法来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主要由两种方式:统治者的率先垂范,纲常礼教的灌输。 “道德中心论” 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地位。首先,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仁德优良的道德品质。其次,仁德即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手段的运用,对统治者而言更为重要,应该放在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首位。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启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者的人格表现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

8、,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江泽民强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取决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为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根本保证。”这些论述不仅适用于党员干部,也同样完全适用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体来说,人格的力量是通过作用于教育者自身,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而实现其“根本保证”作用的。邓小平强调,愈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9、”在谈到文艺工作时他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江泽民提出,“领导干部要堂堂正正做人”,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五、比较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和雅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n 1古希腊时期:在当时形成的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内,奴隶主阶级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几个最强大的国家里,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斯巴达是一个军事贵族专政的国家,出于对内镇压奴隶暴动和对外争夺地区霸权的双重目的,它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实施了一种“战士教育”。斯巴达人独特的教育制度和生活方式服务于一个目的,即培养合格的、能够献身国家的公民和军人。战士

10、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军事体育训练,它还包括严格的政治道德灌输。应当指出的是,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只把自己的子弟视为教育对象,对奴隶和平民,从来都是适用武力使之就范。斯巴达公民从小就被灌输给强烈的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从小就被培养过简朴的集体军事生活的习惯,形成为国捐躯无比荣耀的思想。 n 值得注意的是,斯巴达学校的教育对象只是贵族子弟。 2雅典,这个由农业贵族和商业奴隶主联合统治的国家,虽然重视对奴隶主贵族子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并不放弃对平民子弟的思想政治教育。雅典“民主”,在客观上要求统治者不仅要用武力去镇压奴隶和威胁平民,而且要用动人的辞令去影响广大公众。雅典的“民主教育”,以其

11、辉煌的成就,唤醒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关心雅典,参与政治,轮番理政,是雅典人心目中神圣的事。城邦至上,政治为本,成为雅典人的共识。家庭、财富、亲朋、各社会团体,皆居其下。这种价值观念是雅典经济繁荣和民主发展的深层原因。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在重视对奴隶主贵族子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平民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 六、比较近代法国和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1法国:灌输“共和主义精神”。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为了击退国内外封建势力的疯狂反扑,保卫革命胜利果实,革命领导人意识到有必要在全体公民,首先是军人和学生中“灌输共和主义精神”。针对

12、主要由起义市民和旧军人组成的军队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导和纪律约束而使战斗力收到削弱的情况,革命领导人指派大批的“代表”,去部队推行“全面的政治灌输”。代表们的工作方式包括分发政治报刊杂志,组织政治俱乐部,以及在前线举办爱国主义庆祝会等。借此,他们成功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宣传了服从命令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士兵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者在学校也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积极向青少年学生传授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道德观念,努力培养他们进入资产阶级行列。公立学校普遍废除了宗教课,代之以“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2英国:实施“宗教教育”。在英国,出现了许多各式各

13、样的贫民学校,如: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这些学校主要不是教授读、写、算的知识,而是进行宗教道德的灌输,而在教育内容中,宗教道德教育占有很大比例。统治者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实现其对下层群众的思想控制。这不仅因为宗教教育能使人们勤于劳动和安于卑微的物质生活,而且因为它能使现有的社会秩序固定化、神圣化。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都保留甚至发展了宗教教育。法国虽然取消了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但对其他形式的宗教教育并未限制。七、比较当代英国、法国、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1当代英国的“公民教育” 1、宗教教育 n 第一阶段是1944年在巴特勒教育法中规定,所有的中、小学都要开设宗教必修课,以

14、统一国民意识。第二阶段是1961年发布宗教教育改革议案。第三阶段是70年代后的宗教教育。 2、道德教育 在英国,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关系始终是剪不断,理还乱,彼此缠绕;贯穿了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整个英国教育史。 3、政治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国内外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英国政府才觉得有必要进行政治教育。 形式:英国政治教育以公民教育的形式出现。 途径:主要是大学和中学的政治课程,学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体。 :2当代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 法国的公民教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随着法国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在维护资产阶级政权、培养一代又一代好公民方面发挥了

15、巨大的作用。所以,公民教育至今仍然是法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1)人权(2)民主生活(3)国家政体(4)爱国主义(5)伦理道德3当代德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当代德国的民主主义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背景。民主建设,非纳粹化运动,德国的经济政治理论 (1)政治文化改造(2)政治养成教育(3)宗教教育八、简述古代城邦政治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古希腊奴隶主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开山鼻祖柏拉图认为,奴隶制国家所不得不从事的各项公民教育活动,特别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建立和巩固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即他所称谓的“理想国”。他认为,一个城邦就该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生产者,这是城邦最理想的秩序。柏拉图进一步指出,只有当三个等级“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整个国家才能实现“正义”与“和谐一致”,才算有了“理想”的社会秩序;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柏拉图认为,在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下,对公民实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对统治者的和士兵进行教育时十分必要的。教育是他更为信赖更为倚重的一种手段。柏拉图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从儿童抓起。另一位“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是一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它的目的是要使人类过优良的幸福的生活。公民是城邦中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人 法律上中道的权衡 实行民主政治,公民轮流掌权公民教育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