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74308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旧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案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

2、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侵华特点及原因 (1)格局演变 19世纪初期清朝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率先侵入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侵略优势。俄、法、美、日、德也相继侵入,它们一面勾结加深对华侵略,一面互相争夺侵略利益。 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

3、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一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并攫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侵略利益,势力迅速上升,已与英国相匹敌,几乎打破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在美国操纵下,华盛顿会议日本被迫妥协,中国又恢复到被列强共同宰割的局面。 (2)侵华特点:以炮舰为后盾,采取武装侵略的手段,由商品输出逐渐向资本输出过渡。列强既勾结,又争夺,侵华格局不断变化。通过一打一拉的手段征服了清政府,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原因:资本主义具

4、有开放和扩张的本质,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扩大对华侵略。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把剩余资本输往海外,企图控制瓜分中国。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势必导致它们争夺中国的斗争渐趋激烈。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概述这些变化的原因、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启示。 特征:对抗和好对抗完全屈服。原因和影响: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开拓世界市场,把矛头指向中国,试图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清朝统治者愚昧落后,闭关锁国,于是中外关系呈现对抗特征。清政府组织抵抗,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落后而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

5、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清政府与列强勾结起来,在六十年代,形成暂时“和好”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性增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朝内部的顽固派曾一度利用义和团反侵略,但很快又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 启示: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阻挡西方新兴资本主义的进攻,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列强不能。 2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

6、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概述这一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政策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 调整: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任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借外债。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19世纪末允许民间设厂,20世纪初在“新政”中奖励实业。 原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清政府的军事、经济力量,维护清朝统治。接受外国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列强以武力为后盾,攫取大量有利于对华输出资本的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列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

7、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对民族工业放宽限制是因为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同时,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和人民大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评价:这些措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被迫调整。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清政府企图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清政府的这些调整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3中国社会各种经济形态相互关系的分析 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仍大大超过其他经济成分的总和,但毕竟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它

8、具有这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几种经济形式并存。”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并存的经济主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并存原因:西方列强利用发动战争夺取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疯狂掠夺中国的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由于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上洋务运动的刺激,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成长艰难,并同外国

9、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3)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使中国社会的矛盾复杂化,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绞杀中国革命;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 (四)抗争和探索 (1)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10、史舞台后,他们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是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3)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4)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2不同政治派别主张异同点分析 (1)洋务派、顽固派、抵抗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区别: 前三者都是地主阶级派别。后两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付诸实践,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但未能实现。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

11、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2)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 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产

12、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3)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相互关系 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君主制制度方面一致。维新派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

13、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别,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兴民权的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 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二者有区别,维新派则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政治立场一致,他们一致攻击维新思想,由于维新变法法令直接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因此他们发动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打击维新派。 顽固派是维护封建制度,阻止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洋务派虽然在政治上与顽固派有一致的一面。但他们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工

14、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洋务派和维新派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关系。 (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及影响1变化及特点 (1)经济上的变化与特点清政府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洋务运动兴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政治上的变化与特点辛酉政变,慈禧太后与洋务派控制了中央和地方政权,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清朝政局发生变化。总理衙门设立,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太平天国运动被

15、镇压,国内局势暂趋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人数增多,国内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早期维新派产生,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3)外交上的变化和特点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派遣驻外使节,中国外交近代化开始。没有发生重大的中外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由战争对抗转入暂时“和好”。 2深刻影响 (1)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日益起着瓦解作用;并为戊戌变法和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2)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了中国海关,并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六)中国近代化问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化开始有较大进展的时期;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