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6866458 上传时间:2020-07-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新世纪之初,国家教育部已经吹响了走进新课程的号角。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是历来教育不可及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体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尽管我们地处偏远的山村,但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中去。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的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

2、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当今世界,已进入科技信息朝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那么如何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新型的知识劳动者。显然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关健部门,而让学校教育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则必须摈弃传统的陈旧的课程设制,让科学的实际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几年来,我的课程资源设制来源是依靠少数专家教授.他们开发的课程内在的学术品质上是很好的,但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因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走进新课程积极倡导,各个学校、教师乃至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起积极主动作

3、用。最大程度地注重学生对多元知识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参与性。世纪之交,教育部对课程的设制明确提出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这种观念的提出,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也能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在走进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偏远的山区学校更应让课程的设制和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有机的融合起来。我们有理由让部分学科有延伸、拓展的空间。因为我们的家乡借母溪南邻五湖风光,北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的天子山一脉相承,同属武陵山脉。这里自然资源多姿多彩

4、,动植物种类尤为丰富。最近已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有:大鲵、金环蛇、银环蛇、白颈长尾雉、穿山甲大小灵猫。珍稀植物有;银杏、拱桐、鹅掌楸、巴东木莲、杜仲、伞花木。还有大批溶洞(鱼水洞、金鸡洞等)急待人们去探索、发现、开发这些资源,对生物、地理拓展了空间。这里也是史地资源、人文景观的汇聚地。有史可搜,长征时,贺龙、萧克率部途经此地时,留下了可歌可泣英雄史、血泪篇。奇山异石古树比比皆是,无数处神秘的洞穴期盼人们去探索发现;传说中,秦始皇赶山填海的马鞭、马车也留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这里更是土家风情的处女地。我们家乡世代是汉、土家、苗、白族等杂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土家风情让人寻味无

5、穷:哭嫁娘、呈席、碾子对马磨子水碾等古色古香这些资源对音乐、美术、语文课程拓展了空间。因此,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创新精神或学习自主能力,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二、课题的界定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性成果较多,但往往偏重于论述或描述,很多经验性成果难以推广和操作,既是推广和操作,也似乎有生活脱离现实之感。我校选取的“合理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校本教材”,是根据走近新课程中所阐述的“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理念,建立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去深入探讨现代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及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开发课程教学的新

6、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革和更新已有的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地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探索多元素的知识局面,能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极积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与学都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我们课题研究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是针对本乡本土本校与学生的差异性提出的,它充分显示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铁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无疑能够激发本乡本土和学校然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主动性,也有助于真正实现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从而体现了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

7、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的选择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选修和拓展课程的建设。我校这种课程的研发,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共同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启迪与新发现,不仅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动机,又有助于教学理念的丰富和拓展,并有助于在本乡本校特色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其理论的指导意义。四、理论依据 走进新课程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结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其他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五、研究的原则 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论教学,以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为

8、目的,以师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拓展课堂资源为目标,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发展为原则.六、研究方法 采取社会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进行研究,具体行动为: 1、与当地干群取得联系,尽可能争取当地的干部群众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理解、支持、帮助。 2、定期定时组织团队或班级有的放矢的进行课程资源教学。 3、追踪学生、询问老师、调查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的、学习效果进行信息反馈。 七、研究的内容 1、利用南溪坪的人文资源,建立一个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做新时代的接班人为主题的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每年两次由少先队、共青团组织,深入南溪两畔,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红军长征时,红二、六军团在南

9、溪两如何进行打地豪分田地,如何发展壮大游击队。详细了解游击队长符开堂先烈的革命历程。 2、利用的自然资源、自然风光等有效资源,建立一个生物、地理、大语文课课堂教育教学基地。生物教师每学期带领集体收集借母溪风景区珍稀植物或动物的标本,并能根据实地考察,采集证实这一带动植物的多样性和保护价值。 八、研究的对象 以全校少先队和共青团为主体,以五至八年级全体学生为骨干。 十、研究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已取得县教研室有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课题由副校长张长文同志亲自主持。校长常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直接参与研究,能有效保证研究过程中政令畅通、人力、财物及各项经费的开支。在运作过程中,还将争取南溪坪村、借母

10、溪村的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 十一、研究成果形式活动开展纪实、阶段性研究报告、成果汇报展示课、小论文、小调查、证书等形式。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研究组组长、总课题组负责人:张长文(副校长)。主要负责:把握课题研究方向,指导性工作,验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协调课题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服务保障。 课题组主要成员:张长文、罗宗席、符辰书、周建国、张长甲、孟令真、张成章、杨淑红、符阿强、郑玉、符乔秀、卢德正、周耀烈、张长旺、符凤姣、周海如、符克俭。 该课题组成员17人,有学校行政一班人,“县十佳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7人中有16人具备大专学历,平均年龄35岁,年富力强,爱岗敬业,

11、具有中学高级职称1人,中一或小高中级职称的9人,课题组成员有9人获县级以上教育教学大奖。 十三、研究实施步骤 1、时间安排:2007.9-2010.8 2、实验年限:3年左右. 3、准备阶段:(2007.9-2008.8)主要工作:成立以张长文同志为课题主持人的课题小组,确立课题成员,并争取在市或省课题规划上立项,并在南溪坪建立爱国主义学习的示范基地。深入民间访问,收集红二、六军团长征在南溪两畔的事迹,收集南溪坪游击队如何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并在南溪坪小学办一个南溪坪游击队革命活动陈列馆。2007年秋末初冬由卢德正带七年级深入借母溪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标本采集等活动。每年清明节团队活动必

12、须到烈士的墓前扫墓,了解其革命史事。 4、研究阶段:(2008.9-2009.8)主要工作:2008年秋季,历史、政治、大语文教育活动到南溪两畔进一步深入了解、挖掘、综合红军二、六军团长征的史事及符玉堂游击队长其人其事.并作出资料整理、汇编。生物、地理、自然等学科深入借母溪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并写出实验报告、总结性文章。 2009年春季,继续将2008年秋季的工作延续拓展,并有一些小论文、实验报告、经验文章汇编,首次邀请有关专家莅临检查指导工作。 5、总结阶段:(2009.9-2010.8)主要工作:2009年秋,进一步完善上半年的各项常规工作,必须做到论文、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标本制作基本就绪.2010年提交研究报告,请上级专家进行最后的结果鉴定。十四、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