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841416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历史考前冲刺Ⅰ 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7 破译命题思路,突破解题误区从近几年高考全国各地文综历史、单科历史选择题来看,虽然难度参差不齐,但考生在此类题上的失分情况却值得重视。究其原因,是命题者采用的情境较多,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考生对一些基本概念了解不够。另外,考生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一些基本命题技巧了解不够也是失分的重要原因。因此,考生必须加强对高考选择题命制的思想、干扰项的设计方式等技术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加强解题的针对性,提高高考历史学科的成绩。高考历史选择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偷梁换柱法。这种方法就是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

2、来设置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如: 例1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D 解析:根据“瓦胡岛”可以判断出这是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推动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故选D。A项以美国1937年修改后的“中立法案”、B项以“中途岛战役”来偷换珍珠港事件这一概念。C项与题意不相符合。 2.因果混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

3、果混置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如: 例2 “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答案.A 解析:A项是主要原因。B项不正确,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这一选项的设计方法是典型的因果混淆法。C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夸大了“科学革命”的作用。 3.以偏概全法。这种方法通常是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如: 例3徐珂清稗类

4、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B 解析:A项和C项的设计方法都是以偏概全设计手法的典型,从材料“男女同意”可看出这一点。B项与材料中的“男女同意”相符合。D项与材料无关。 4.舍本求末法。这种方法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求末而舍本。如: 例4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

5、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 解析:A项表面上看是正确的,但与史实不相符合,其设计方法是典型的舍本求末的设置干扰项的方法。B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与史实不相符合。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D项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 5.似是而非法。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其备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

6、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如: 例5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A、B、D项的设计方法均属于似是而非的干扰项设计方法。从材料中的“私贩”、“公贩”的信息可以排除A项;B项与“重农抑商”政策相悖;D项只与材料中的“请开市舶”相

7、符合,与事实不一致,明代曾长期推行“海禁”政策,故D项不正确。综合分析可知,C项最符合题意。 6.鱼目混珠法。这种方法是在备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鱼目混珠,以扰乱考生正常的思路,造成其目珠不分,求珠而得目。如: 例6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B 解析:A项的表述不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从根本上

8、否定封建思想,故B项符合材料。C项的表述不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项与材料不相符合。题中A、C、D项的设计均采用鱼目混珠的方法。 7.变换叙述法。这种方法是在题千尤其是备选项部分,将教材原有叙述变换成新的面孔,或者设计出高于教材的新结论,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这种方法的运用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是一种高级的考查方式。如: 例7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

9、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中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B 解析:这道题从题干到选项均采用变换叙述内容进行干扰的设计方法。A项错在“不具有史料价值”的表述上。B项是合理的推断,因为关于茶的起源有上古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乃至魏晋说等不同说法。C项的表述是不科学的,茶经的出现与饮茶文化发展有关,但不能据此判断茶开始出现。D项的表述不科学,传说必须有文物和确切史料支撑才可认定。 目前,高考历史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上述七种方法来设置干扰项的,有的题目设计还可能是几种方法的叠合运用,辨析起来更须明

10、察秋毫。但只要同学们平时反复运用,就一定能够洞察其中的奥妙,提高解题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审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一)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除审清题目的类型、备选项干扰设置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考生在审题时,要弄清题目的时间、空间,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的性质、立场、相关理论,题目与教材的联系。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

11、,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如: 例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D 解析:图1发生在1972年2月,图2发生在2001年。A项与图1不相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对外政策表现为“结伴而不结盟”,故B项不正确。C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中的时间信息。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

12、念。如: 例9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从题中的“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冀晋豫三省”、“运动战”、“铁路到处被破坏”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解这道题的关键是进行空间因素的定位。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

13、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如: 例10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由于中日双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黄海大战的记载和论述不一致。明确双方的不同立场,就较容易判断出题目

14、的答案。 又如: 例11 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查理一世代表英国旧贵族的利益,他在内战结束之后成为阶下囚,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仍然要求维护贵族的统治地位。但A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B项从“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C项不正确,这发生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D项与查理一

15、世的阶级属性不相符合。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如: 例12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