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36813689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共96页](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

2、古希 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3、,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 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奥尔波特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

4、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 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9、“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 40、霍妮认为男女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4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42、早在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4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45、对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

5、员的个体的再教化 46、观念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4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相应的心理状态 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 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叫角色失败 53、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 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 59、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

6、、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63、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64、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65、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环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67、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68、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

7、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 7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74、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 7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信息综合后,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 82

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83、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的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 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84、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自我抬高。 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 86、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

9、、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87、在许多情景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 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点理论 94、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95、内控者的

10、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人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的策略 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臵、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104、失眠者往往认为是自己的内部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他们的归因的模 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105、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 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

11、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关系 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 110、亲合起源于依恋 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高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113、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 114、亲合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 115、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严格程度与 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16、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11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

12、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成就动机 119、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120、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121、侵犯挫折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之间强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124、*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 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127、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 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13、128、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130、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31、一般的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它们在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要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 132、态度的三个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133、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 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 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认知功能 137、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 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

14、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13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140、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关系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P-O-X模型 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的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 146、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147、认知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148、集束式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 149、

15、一般来说,最能反映人的内心状况 的体语形式是目光 1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个人距离 15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152、除了目光接触外,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153、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15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或态度的体语,称之为姿势 155、霍尔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4-12英尺 15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 157、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 1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159、系统性不是人际

16、关系的特点 160、自我暴露程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162、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63、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利 164、认知需要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 165、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爱情 16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16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强化原则 170、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171、美国学者舒茨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172、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明舒茨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