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06846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摘要: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承认货币是非中性的,亦即货币政策有效。若承认货币是中性的,那么就承认了货币对经济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就自然不存在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西方学者在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上有着迥异的观点,古典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大多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政策无效,而凯恩斯学派的学者则多数承认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有效且必不可少。虽然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可是实践表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货币有效即货币非中性在现实中被广泛接受,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前提

2、成立。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中国金融运行和金融调控中最复杂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运行,关系货币政策的最终选择。从我国运用货币政策的历史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并没有顺利完成预期目标,而且自 1998 年中央银行由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之后,货币政策的效果就更加弱化了。因此,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的阻力,最大限度的理解货币政策传导规律,并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特征,提出相应政策,在我国建立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与传导机制的特点,进而探索现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

3、设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推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会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我国经济运行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加快经济金融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关键词:货币政; 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 目标; 依据Abstract:With the opening up of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hinas monetary policy is faced wi

4、th increasingly open environment, gradually have scholars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monetary policy, exchange rat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 study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reduce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

5、 Dela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hanges and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has made in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China to make some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expect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an be good to promot

6、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uggestions一、相关概念界定(一)货币传导机制的概念及原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原理有以下三方面: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

7、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二)货币传导机制的意义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

8、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3) 货币传导机制的主要途径 货币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有三种,分别是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和信用渠道。1、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 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模型中:货币供应()影响利率(),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市场利率)(收入)。2、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下降导致国内利率上

9、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下降。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但这些假定和前提显然与现实的经济状况有些不符。因此,用它很难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做出全面的解释,于是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3、信用渠道:信用渠道以金融市场不完善作为分析的前提,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通过市场对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个人)的受信能力及受信条件的约束而得到强化。信用渠道的传导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

10、表渠道。二、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变化我国经济日益面临国际化,金融业也日益面临自由化。这些均将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世后,预计并已逐步证实我国将有四个明显变化:一是对外贸易将继续扩大,二是对华投资将增多,三是外资银行业务将增大,四是外汇市场将日益活跃。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不断加深,稳定汇率的难度亦加大,而利率改革滞后将不利于提高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能力。(一)货币供给渠道发生变化 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制度并轨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巨额外资蜂拥而入,因而导致我国一直处于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人世后,我国出口波动与外资流动将日益

11、频繁,这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外汇占款,也将影响到我国有效的货币供给。(二)部分货币政策工具效应发生变化 外资银行将陆续大量进入我国,这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将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给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降低了一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例如,如何加强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的信贷管理以及人民币业务的信贷管理,相应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新的课题。又如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由于在我国经营的外资银行可以转移相关业务,以避免受准备金制度的约束,因而随着外资银行业务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准备金这一政策效应将随之相应降低。除此之外,利率政策、再贷款政策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2、三)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将更趋明显所谓溢出效应,是指当一个交易者在一个市场交换的东西比他希望交换的要少时,他会调整在其他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使一个市场的不平衡传递到另一个市场。随着外资的不断流人,我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明显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通货紧缩现象的发生。(四)支付清算系统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客观上要求形成全国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但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支付系统总体上建设较慢,人为限制较多,清算速度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影响了资金的及时清算划拨和调度,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银行业务的需要。各国有商业银行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导致一方面国家资金、资源

13、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结算困难,同时也不利于中央银行对内资和外资银行的统一监管。所以,全国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可以预计,一旦该系统投入实际运行,必将大大提高资金流动速度,提升货币传导机制的运行效率。(5) 客观上要求以间接调控为主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外金融机构将更多地通过国内外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融通,而同中央银行进行的资金融通规模将减少,造成了中央银行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参与金融市场交易,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因而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加强间接调控的力度。此外,随着本外币业务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放开,微观经济主体面临

14、选择的融资渠道将增多,因而外资金融机构也成为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部分,他们对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还应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中作为交易主体的比例。新时期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将形成主要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调控体系。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包括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从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资产价格,影响人民币汇率及市场参与者的理论预期,再由此传导至国内总需求;与此相对应,货币供应量相应增长并共同促进经济增长。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问题(一)货币市场发展滞后1、 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滞后削弱了传导机制的调控功能。同业拆借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市场, 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15、的重要信息源。目前,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远不能适应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需要, 从而必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行, 主要表现在: 同业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偏少, 结构也不合理; 同业拆借市场交易规模小,交易品种少。2、票据市场不成熟制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而发达的票据市场是中央银行利用再贴现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扩张或收缩信用的基础。我国票据市场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票据市场工具单一, 银行承兑汇票、本票比较少, 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依靠企业本身信誉而流通的商业票据,中央银行利用再贴现工具通过票据市场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传导机制受阻。3、国债市场不完善制约传导机制。国债市场是

16、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场所。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 通过在国债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依靠国债市场吞吐基础货币, 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 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减和利率升降变化, 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而我国的国债市场规模较小且期限结构极不合理, 难以成为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市场依托, 制约了传导机制的运行。(二)股票市场不规范操作当前我国股民对股票投资理解有偏差, 大多倾向于短浅炒作, 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股票市场上违规操作事件层出不穷, 股票波动剧烈, 对货币政策传导极为不利。盛行的投机使股市难以拉动实业来投资, 资金沉淀在股市上未进入实体经济; 股市波动剧烈致股民预期不稳定, 难以通过财富效应拉动居民消费。(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