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6805987 上传时间:2020-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摘要 小班幼儿是一个人开始集体生活的起点,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能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着重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尝试着找到适合幼儿的有规律教育方法。关键词 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研究进入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起点,是幼儿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幼儿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情绪的前提,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力保证。首先,进入小班的幼儿由于处在改变了的环境里,对建立的新规则适应快,培养行

2、为习惯相对容易;其次,进入小班的幼儿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品德教育方面更是处于他律时期,这就为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第三,小班时期的常规教育搞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备受呵护疼爱,甚至有的绝对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就使常规教育对于刚刚迈入幼儿园大门的小班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感到不适应的。他们习惯了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的庇护,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养成了凡事依赖家长,有的甚至养成了自私、懒惰、任性的坏习惯,要改变这些幼儿这样的行

3、为习惯是需要时间的,并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是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中慢慢地改变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搞好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以便使小班幼儿教育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进行,使孩子们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们的人生在幼儿时期就有一个精彩的开始。以下是我对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所做的研究。一、确立常规教育的目标要求(一)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目标1、使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并喜欢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们体验到与教师、同伴相处的快乐,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了解自己,能感受周围大人的关心和爱护,爱父母、爱老师,喜爱自己的幼儿园。会

4、使用简单的问候语,主动和熟悉的人打招呼,在大人的启发下能帮助他人。愿意和同伴交往,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3、学习并试着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4、愿意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学习正确洗手、穿脱衣物、进餐、喝水、入厕等,有独立做事的愿望。爱护玩具和物品,学习收拾和整理简单的物品。5、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引导他们愿意吃各种各样的食物。6、引导孩子独自的按时入睡,会脱简单的衣物,并放在固定的位置上。7、不害怕健康检查身体和各种健康接种。 8、引导孩子外出时不离开大人,不接受陌生人给的的物品,不跟陌生人出走。9、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尝试用各种材料器械活动身体,学习一些基本活动的方法。10、喜欢

5、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品,尝试简单分类、对应、排序等,发现其差异。 11、了解身体主要部位的简单功能,在大人的提醒下,知道避开日常生活中的危险。12、喜欢做音乐游戏,能感受游戏中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用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13、能安静地听故事,学习正确翻阅图书,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14、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画、剪、贴、拼搭等,自由地表现自己所熟悉事物的简单特征,并作简单想象,体验乐趣。(二)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案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要让幼儿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很关键的,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细节抓起,让幼儿亲身感

6、知、实践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根据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制定了如下一些方案:1、进行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恋恋不舍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游戏并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常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2、每周举行一次班会活动,进行一次文明宝宝的评比,并对文明宝宝给予奖励。通过这项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有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懂得帮助他人是高尚的行为,文明礼貌是会得到他人尊重的。3、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对幼儿进行评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达到逐步具备自理的能力,并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7、比如,饭前洗手是必须的,要做到自己能够正确地洗手等等,并对做得好的孩子及时提出表扬,让孩子们通过对比对自己和他人有正确的认识。4、每天都选出独立进餐做得好的孩子作为榜样,大肆表扬鼓励,号召孩子们像他们学习。以达到令孩子们养成独立进餐、不挑食的习惯。5、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卫生检查,举行独立穿衣比赛、看看谁不怕打针等活动做到随机教育,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放学时,一定要坚持把幼儿亲自交给他们的家长,并结合讲故事等方式告诉孩子们不要跟陌生人走。6、通过经常讲故事然后及时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并通过让孩子复述故事的方式引起孩子们对讲故事的兴趣,逐步掌握语言能力,提高记忆能

8、力,并逐渐进行看图识字等形式的锻炼。7、通过数数比赛,取东西比赛,折纸成型等活动达到孩子们对图形的认识,初步形成数字概念,会查10以内的数字。8、通过指导欣赏、观察、对比,初步了解在画面中心要有主要形象,通过讲解、演示、个别指导、互帮等形式使孩子尝试用橡皮泥等塑造简单的物体、做简单的折纸和用纸撕、贴塑造平面图像。9、引导孩子在室外活动室时,不失时机的指导观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认识常见的花草树木、生活用品及特征,结合环境、身边实例强调安全的重要性。10、结合弹琴教孩子跟着节拍拍手,通过老师示范、教唱、看图像、反复练习等学会简单的歌曲和舞蹈动作,鼓励他们大胆在集体面前敢于表演。11、在体育活动训练

9、、游戏中,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使孩子初步学习投掷、钻、爬等动作,能跟老师的口令做模仿、徒手操。(三)小班幼儿常规内容小班的常规的内容一般分为:社会交往规则、群体性规则和个体性规则。1、会交往规则:是指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品德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化的最直接的内容。(1)入园时能向老师问早、问好,离开时能向老师道别。(2)遵守游戏规则,不争抢不独占玩具,会有礼貌地借玩具。妨碍别人要说“对不起”。(3)遇到困难不哭,会求得他人帮助。2、群体性规则:主要用以保证集体生活,游戏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形成幼儿的集体观念。(1)认真地听老师说话,集体活动时说话要先举手示意。(2)排队时跟着队伍一起走,

10、能按口令做操。(3)安静地进餐、吃点心、入睡、起身。(4)高兴地上幼儿园,点名时响亮的大方地回答“到”。3、个体规则:主要是维系个体健康发展的行为要求。(1)认识自己椅子的位置,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人,能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2)爱护玩具,能将自己玩过的玩具收拾好。(3)认识自己的水杯、毛巾,洗手不玩水。(4)能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点心,不挑食,吃完能用自己的毛巾擦嘴。(5)能独立地安静入睡,在老师的帮助下穿、脱衣裤、鞋子。(6)游戏时注意安全,不独自离园,不把异物放入口、鼻、耳中。(7)会自己解小便,大便知道叫老师。二、采取正确的、恰当的教育方法刚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都还不

11、熟悉,也不适应,更不习惯按老师统一的要求去行动做事,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样就会经常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儿童进行耐心的解释说明教育。我们针对各项活动中的常规要求,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实施教育,并注意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1、示范、模仿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经常做的事,他们都会一一去模仿。模仿,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法,示范、模仿法的特点是突出示范性、模仿性,可借助多种方式表现。在运用这种教育方法时,它不再向以往那样单纯的靠说教了,没有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而是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中主动、自觉地去

12、学习。如在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时,告诉孩子来幼儿园时要对老师说声“老师好”,等到孩子知道这个规则后,在平时就要注意每天早上迎接孩子时,老师要先向孩子问好,以达到提醒和启发孩子目的,使孩子慢慢养成主动地和老师问好的好习惯。又如,在教孩子学习叠衣服的常规时,我们采用了“变魔术”的方式,先教他们把 外衣脱下来,然后把衣服的两个袖子往中间对折,最后把衣服上下对折就成了一个小长方形。这时,再让孩子模仿我们叠衣服的方法,反复练习折叠。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经过几次的练习,孩子就学会了怎样叠衣服。2、语言指导法语言指导法要求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富有情趣。 老师在向小班孩子进行讲解规则和要求的时候,要

13、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的简洁、规范和富有情趣。需要讲给孩子听的话,应该是孩子一听就能马上明白的。老师在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应该是一边做一边说,这样就提高了语言的标准示范性和直观性。每一次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复杂,要重点突出,说话的速度要相对慢一些。还有,老师在说话时,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味性,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老师用富于童趣的语言讲述各种要求和规则,使要求和规则变得趣味化、游戏化、情景化。例如在教孩子怎样用香皂洗手,还能做到在洗手时不玩水,我们就用语言这样指导:搓呀搓,搓手心,搓呀搓,搓手背,换换手,搓手心,搓手背,甩一甩,擦擦手,一二三,快做好。就这样,孩子在轻松愉

14、快的体验中学会了怎样洗手。又如,在让孩子轻轻摆放椅子时,这样跟他们说,椅子喜欢爱护他的小朋友。如果小朋友使劲搬椅子,椅子会摔倒,会疼的,弄不好,椅子的腿还会断呢,它多痛苦啊。这时,老师一边说,一边让平时能够把椅子轻轻拿下来并在地面上摆放好的孩子来表演给他们看,进行示范。孩子做完以后,老师告诉他们,某某小朋友的椅子今天可真开心,它说以后要和他做个好朋友呢,你们愿意么?这样,其他的孩子也会向刚才做演示的孩子一样轻轻地把椅子拿下来,再摆放好。在培养孩子喝完水能把杯子放回茶杯架的习惯时,老师就让孩子玩“送茶杯回家”的游戏。每次喝完水后,孩子都能高兴地把茶杯放回原位。3、情景教育法 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讲

15、述出来,榜样的角色也在此过程中展示出来,如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对孩子们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通过让他们玩角色游戏森林幼儿园,让孩子们受到礼貌及小朋友友好相处的教育。孩子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就是他们学习榜样的过程。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常规教育。情景表演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活动,通过他们的看、听、说以及做,使孩子们在榜样的影响下,在行动的实践中渐渐理解并能去遵守规则。又如通过“大家在一起玩游戏”的情景表演中,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用“我跟你一起玩可以么?”、“你借我一个玩具玩,行吗?”、“我再玩一会儿,给你行吗?”等礼貌用语。情景表演使知、情、意、行四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激发了孩子

16、们在生活中愉快实践的愿望,从而在实际中掌握了一系列的规则要求。4、游戏练习法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就是游戏,不一样的游戏它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区角游戏能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合作的能力,音乐的游戏能培养孩子参与活动时具有愉快的心情,体育的游戏能培养孩子不害怕困难和挫折,构架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做到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秉性,有的游戏还能让孩子减轻焦虑、紧张的心情,使孩子恢复平静。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愿意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在游戏之中对幼儿进行恰当的生活常规教育。如领小班的孩子玩玩具,通常他们玩完后,容易把玩具乱扔、乱放,没有条理的概念,这时教师如果替孩子们收拾玩具,孩子永远也想不到要去好好整理玩具,教师的这种行为也违背了纲要中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